当这批机器运抵和田时,那个叫艾力的孩子抱着新机整整哭了半小时。他录下的第一句话是:“谢谢陌生人。我会好好读书,将来还你们十个盒子。”
秋意渐浓,林远舟收到一封特殊邀请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希望在中国举办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峰会,主题定为:“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
筹备期间,他再次见到苏木。
少年已升入高中,身形挺拔了许多,眼神清澈而坚定。他带来了一份设计方案:一款专为牧民家庭打造的太阳能语音终端,能在无网环境下离线运行基础倾诉功能,并定期通过卫星上传数据。
“我想让它听得懂蒙语方言。”苏木认真地说,“而且要能放在马鞍上,跟着羊群走。”
林远舟看着图纸,眼眶微热:“这不仅是产品,是游牧民族的心灵驿站。”
他当场拍板立项,命名为“草原耳语者”,列为公司下一代战略产品。
峰会当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各国代表齐聚一堂,讨论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危机。
轮到林远舟发言时,他没有展示PPT,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合集??
有藏族少女用母语唱起思念亡母的歌谣;
有农民工子弟在工地帐篷里低声说“我想上学”;
有自闭症男孩第一次清晰地说出“我不孤单”;
还有那个贵州孩子,如今已康复,笑着说:“我现在每天帮别人录语音。”
全场寂静。
良久,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一位非洲代表站起来,声音哽咽:“在我们那里,很多孩子死于饥饿与疾病,但也有很多,死于无人知晓的痛苦。你们的技术,能不能来帮我们?”
林远舟点头:“只要你们需要,我们就送。”
回国后不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静默守护者”纳入“十四五”数字社会重点工程。公安部、教育部、卫健委联合发文,推动其与校园安全、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而林远舟本人,则悄悄做了一件事??他回到当年那所牧区小学,在原来放“恩人盒”的讲台上,立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木那句留言:
>“我不是被拯救的人,我是被听见的人。”
碑后种下一棵胡杨树,象征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
冬至那天,林远舟独自来到公司地下室的“声音坟场”。电子屏上,今日新增求助信息仍不断跳动,红色预警闪烁不止。
他戴上耳机,随机播放了一条刚上传的录音:
>“姐姐,你走了以后,爸妈再也不提你了。可我记得你教我折纸鹤的样子。今天我折了一千只,放在你照片前。你说过,一千只就能实现一个愿望。
>我的愿望是??下次轮回,换我来保护你。”
林远舟闭上眼,任泪水滑落。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悲伤不会消失,孤独仍将降临。但只要还有人在黑暗中按下录音键,就会有另一端的人,穿越千山万水,轻轻说一句:“我在。”
他打开个人终端,写下一段话,设为系统默认欢迎语:
>“你好,这里是静默守护者。
>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白费。
>因为这个世界,始终有人??
>愿意为你停留一秒,认真倾听。”
窗外,雪花依旧纷飞。
而在亿万公里外的卫星轨道上,一颗名为“回声一号”的专用通信星正静静运转,将无数细碎心声,编织成一张横跨城乡、跨越生死的无形之网。
它不喧哗,不张扬,
却让所有沉默的灵魂知道:
你不必大声嘶吼,
只要你愿意开口??
总会有人,听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