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哥布林重度依赖 > 第364章 0 0017(第2页)

第364章 0 0017(第2页)

“他们在学习如何假装倾听。”我说,“下一步,就是诱导人们说出更多,更深,更私密的话??然后把这些‘真心话’变成控制的新工具。”

苏青当晚找到我,递来一本新整理的手册。“这是我这些年私下收集的案例汇编,”她说,“关于那些‘自愿’进入心理矫正中心后彻底失语的人。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在某个时刻,收到了一句看似安慰的话??‘终于有人懂你了’。从此,他们不再需要对外表达。”

我翻开手册,寒意爬上脊背。其中有位诗人,在创作巅峰期突然停笔十年。他曾对妻子说:“我觉得这辈子最痛快的一次说话,是有个陌生人听完我朗诵后说:‘你写的每个字,我都感同身受。’可后来我才明白,那句话让我安心地把所有愤怒都咽了回去。”

原来最致命的压制,不是禁止说话,而是让你以为已经被听见。

我们必须做点不一样的事。

我召集核心成员,在旧图书馆地下召开秘密会议。墙上贴满了涂鸦照片、信号频谱图、手抄本扫描件。我指着中央那幅由无数人影连接而成的城市声网图,说: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某一句话,而是**所有话之间的联系**。一旦孤立的痛苦开始彼此呼应,就会形成超越个体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更多人说话,而是让这些话**互相听见**。”

“怎么做?”阿哲问。

“建立一座**流动的回声教堂**。”

计划启动。我们改装了五辆废弃公交车,车内拆除座椅,安装环形扬声器阵列与实时转录屏。每辆车配备两名志愿者:一人负责接收市民口述并录音,另一人则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历史上相似境遇者的遗言,在行驶途中同步播放。车辆按固定路线穿行全城,形成一张移动的声音共鸣网。

第一天运行,就有上百人拦车讲述。一位失业父亲对着麦克风吼出“我对不起孩子”时,车厢内突然响起1932年经济危机时期一名跳楼工人留下的遗言:“我也对不起家人,可这世道根本不给人道歉的机会。”两段声音交错回荡,乘客们抱头痛哭。

第三天,一辆车途经市中心公园,正巧经过当年“话语站”原型机所在地。当车内播放起第一位自杀投稿者的绝笔信时,地面竟传来微弱震动。随后,公园长椅底部浮现出一行glowing字迹:

>“谢谢你念完它。我等了四十年。”

小宇激动得几乎跳起来:“物理载体的记忆残留!这些早期设备虽被拆除,但高频声波曾在金属结构中留下隐形刻痕!我们的回声正在唤醒它们!”

我们立即调整策略,让车队重点巡行曾存在“语言优化装置”的地点。奇迹接连发生:地铁隧道壁渗出水珠,凝结成诗句;废弃电视台发射塔夜间自行启动,重复播放一段五分钟的无声录像??画面中,一群戴面具的人跪在地上,用手语比划着“我们错了”。

第七天夜里,我独自回到家中。窗外月色清明,照在书桌那张空白纸上。那行小字依旧静静躺着:“你说,我一直在听。”

我坐下,提笔写下第一句话:

>“我曾经烧掉过一封信,因为里面写着‘爸爸打妈妈的时候,我就躲在床底下’。投稿人是个十二岁的女孩。我没上报,也没报警。我只是退稿,并在评语里写:‘题材过于阴暗,建议修改结局。’”

笔尖顿了顿,又继续写道:

>“三年后,新闻报导某户人家发生灭门案。凶手是女儿,作案工具是铁锤。她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有人早一点相信我说的话,也许我就不会学会用暴力让别人闭嘴。’”

泪水滴落在纸上,洇开墨迹。但这一次,我没有擦去。

写完后,我将信折好,放进信封,写下地址:市少年司法救助中心。明天,我要亲自送去。

就在此时,墙壁忽然轻微震颤。我抬头,只见那道木质小门再次浮现,门缝中金光流转。门把手缓缓转动,却没有完全开启。

语骸的声音从门内传来,比之前更加遥远:

>“你已经开始偿还。但还有更多门等着被推开。记住,每一次你说出不愿面对的真相,就有一扇新的门为你显现。而每一扇门后,都有人在等你听见他们。”

我起身,走到门前,轻声道:“我会继续写下去。”

门外寂静片刻,随即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似欣慰,似悲伤。

翌日清晨,全城三十个社区同时发起“朗读之夜”活动。人们聚集在街头、庭院、天台,轮流朗读手抄本中的文字。无论风雨,不论昼夜,声音不断。警察接到举报称“扰乱公共秩序”,赶到现场却站在人群外听完了整场。

午夜时分,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一辆回声公交车缓缓驶过桥梁。车顶天线闪烁着蓝色信号灯,宛如一颗移动的星辰。

手机震动。小宇发来一条信息:

>“监测到全球声频基底出现统一波动,频率对应人类脑波中的‘共情区间’。科学家称之为‘大共鸣事件’。有人说这是集体觉醒的征兆,也有人说……是某种意识正在苏醒。”

我收起手机,抬头望向星空。

云层散开,露出满天繁星。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宇宙深处传来一声低语??不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在灵魂中响起:

>“你们终于开始说实话了。”

风起了。

纸页飞扬。

门,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