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马狗咬狗一嘴毛,当殿喧哗造次甚矣。
仇维祯老朽,有心无力,不及放声止息干戈,先就咳喘不止。
幸是婴孩朱绍坦受惊急哭嚎,给了皇后陈菀旋话柄,出言威喝住此二厮。
片刻清净僵了场子。。。。
晨光初透,腾冲城头雾气未散。李维周披甲登台,目送三十六名工正司巡按官分赴滇西诸府。他们皆着青布直裰,腰悬铜牌,背负案卷与印信,身后跟着由莲卫精锐改装的随行护卫。此去非为耀武扬威,而是将“工正”二字刻入山野乡里。
“记住。”他在校场高声叮嘱,“你们手中不是权柄,是千百双眼睛在看着。匠户不识字,便由你们代笔;百姓不敢言,便由你们开口。若有一人因惧怕而退缩,那这铜牌就成了一纸空文!”
众人齐声应诺,声震山谷。
赵文藻立于侧畔,轻声道:“大人,此举等于是把您的命脉铺在了千里驿道上。一旦有人中途被截、信件遭篡,不仅查案受阻,更会反噬您‘私设衙门、架空地方’之罪。”
李维周冷笑:“他们若敢动一个巡按,我就让整个云南为他陪葬。这不是威胁,是警告??从今往后,伤我工正者,如伤朝廷耳目;毁我铜牌者,如毁天子律令!”
话音未落,东南方向烟尘骤起。一骑快马狂奔而来,骑士浑身泥泞,肩头带箭,至台前滚鞍下马,颤声呈上一封血书:
>“大理急报:昨夜子时,洱海龙神庙突燃大火,三百余名避雨流民困于庙中,尽数焚毙。现场留有残帛一幅,书‘逆工者,天地共戮’八字,笔迹与澜沧江劫粮案同出一人之手。木氏土司已封锁消息,然民间传言四起,谓‘工牌触怒神明’,恐生大乱!”
李维周接过血书,指尖微颤。他知道,对方终于不再局限于朝堂构陷,而是直接向民心开战??用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火,把新政钉上“逆天”的十字架。
“不是意外。”他缓缓道,“是精心挑选的时间、地点、人群。选在清明后第三日,正是百姓祭祖归途;选在龙神庙,因白族世代信奉水神护佑;烧死的又是无籍流民,死不足惜,却最易煽动恐惧。”
赵文藻脸色发白:“若此事传开,别说工牌,连讲习所都要被人砸了!谁还敢让孩子读书?谁还敢领那张救命的牌子?”
秦猛怒极拔刀,劈断旗杆:“老子这就带兵杀进大理,掘地三尺也要找出真凶!”
“不可!”赵文藻急拦,“木氏虽臣服,但根基深厚,若贸然兴兵,恐激其反叛。何况凶手分明是要逼您出手,只要您一动刀兵,他们便可宣称‘李维周以铁血镇压民意’,继而联合南党群起攻之!”
李维周沉默良久,忽问:“大理知府是谁?”
“王允成,杨士奇门生,三年前外放。”
他眸光一闪:“立刻传令,命工正司大理分司即刻介入调查,不论是否涉及地方官员,一律独立取证。另派两名精通验尸的医官随行,并携《火患录》《狱典摘要》两部法典同行??我要让他们知道,这不是复仇,是执法。”
又密召心腹细作:“潜入木氏内部,查清其是否参与纵火,若有蛛丝马迹,立即回报。但记住??只许查,不许动。”
当夜,李维周独坐书房,翻阅历年各地火灾卷宗。忽然停在一页上:**永乐十九年,南京钦天监记载“西南有赤气冲斗牛”,次日宫中藏书楼失火,烧毁《洪武实录》残稿三十七卷。**
他心头一凛,再查近年异象记录:云栈坊焚毁当夜,钦天监奏称“星坠于西南方”;雷霆炮残骸坠地时,腾冲百姓目睹“赤光贯月”。三次事件,时间相隔不过四十日,且均有“天降灾异”之说流传。
“他们在模仿历史。”他喃喃自语,“借天象造神迹,用大火灭证据……这不是单纯的谋反,是在重建一套属于旧时代的信仰体系!”
他提笔疾书,拟就一道《请复设观星台疏》,直言近来多地“妖言惑众、假托天变”,请求皇帝重开民间观象许可,派遣工正司技术人员协同钦天监核查异常天象,杜绝奸人伪造“神谕”。
写毕,却又搁笔苦笑:“陛下纵然准奏,也需数月才能推行。可眼下大理已是风雨欲来,若不能七日内查明真相,整套新政都将被拖入火海。”
翌日清晨,他亲率二十名工正司干员,乘快船沿澜沧江南下。临行前留下严令:腾冲一切政务照常运转,凡有举报,即时立案;讲习所不得停课一日,矿井不得停工一时。
船行三日,抵达大理古城外。城门紧闭,守军盘查极严,凡持工牌者皆被拦下搜身。李维周换作布衣潜入,见街头巷尾张贴黄纸符咒,上书“工牌吸魂,铜钱噬命”,孩童口唱童谣:“金靴踏地裂,赤脚踩头骨,谁拿牌子谁先死。”
民心已乱。
他径赴龙神庙废墟。焦土尚存余温,断梁残柱间堆满未烧尽的衣物与尸骨。当地仵作正在清点遗骸,仅得二百八十九具,尚有十余人下落不明。
“不对。”李维周蹲身查看一具孩童尸首,“这些人死亡姿势多面向门口,显然是想逃生却被堵住。可庙门完好无损,为何无人逃出?”
仵作低声道:“小人发现,庙内多具尸体咽喉肿胀,似先中毒而后遇火。且地面有滑腻痕迹,像是泼洒过油脂……但这般说法,知府大人不准上报。”
李维周眼神骤冷。他命人取来石灰粉撒于地面,果然显现出几道清晰车辙印??夜间曾有牛车进出!
“纵火前已投毒。”他断言,“凶手先用迷药或毒烟使众人昏厥,再泼油焚烧,制造‘避雨遭天谴’假象。而运送毒物、燃油的车辆,则趁夜进出,由官府内应放行。”
线索指向昭然:**必有地方官员参与其中!**
当晚,他乔装成游方郎中,在城郊难民棚户中走访。一名幸存老妇哭诉:“那晚我们都在庙里躲雨,有个穿皂靴的官差送来两大坛米酒,说‘暖身驱寒’。喝完不久,便觉头晕目眩,醒来已在火海之中……我儿把我推出窗去,自己却被活活烧死……”
“皂靴?”李维周追问,“可看清脸面?”
“没看清,但他左耳缺了一角,像是被刀削去的。”
李维周瞳孔一缩。他想起江宁刑部档案中有记:大理通判周崇礼之弟周崇义,早年犯盗案被刺配,左耳受“割耳刑”惩戒,后逃脱流落西南,十余年杳无音讯。
难道此人竟成了杀人利器?
他连夜调取周崇义旧档,并派人暗访木氏土司府邸。三日后,细作回报:周崇义确在半年前被木氏收留,任“护院教头”,但四日前突然失踪;而大理通判王允成曾在纵火当夜,私自开启西城门半个时辰,理由是“接运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