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即刻起,所有绑定于‘ProjectSilence’的情感封锁模块将逐步失效。人类梦境自主权回归个体。警告:此过程不可逆。”
地面开始轻微震动,仿佛整座冰山都在松动。远处,北极光突然剧烈闪烁,形成一道横贯天际的绿色光带,形状竟与回音井的能量图谱完全一致。
回到云南小屋一周后,新闻播报了一则罕见消息: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成立“跨文明记忆保护委员会”,承认“共感现象”为新型人类认知形态,呼吁各国停止打压启明环使用者,并公开历史档案中被封存的集体创伤记录。
与此同时,“回音墓园”的访问量突破十亿。人们不再匿名上传,许多人开始署名讲述??包括曾在“静默项目”中服役的技术员、被迫签署遗忘协议的政府官员、甚至一名前社会稳定研究组组长。他在视频中摘下勋章,平静地说:
>“我曾相信秩序高于真实。但现在我明白,没有真实的秩序,不过是坟墓上的装饰。”
林婉清适应得很慢。她对现代科技充满好奇,却又时常陷入短暂失神,像是听见了谁在耳边低语。但她最喜欢的事,是傍晚时分坐在门槛上,听老教师讲那些新收到的投稿故事。
“这个姐姐说,她梦见奶奶告诉她,三十年前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埋着一本日记。”她仰头问,“我们可以去找吗?”
“当然。”老教师笑着点头,“只要你愿意听,我们就一直找下去。”
某天夜里,他又一次梦见了林思成。不再是主机中的虚影,而是一个真实的背影,走在春天的山坡上,身边跟着一个小女孩,手里提着灯笼。
他在梦中喊:“林博士!”
那人回头微笑,嘴唇未动,声音却清晰传来:
>“我说过,替我看看春天。”
>
>“现在,轮到你了。”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时,老教师发现窗台上多了样东西??一枚锈迹斑斑的工牌,上面写着:
**林思成|静默项目?首席架构师(已除名)**
背面刻着一行小字:
>**我曾建造牢笼,也留下了钥匙。
>感谢你,让门终于开了。**
他将工牌挂在墙上,与那张孩子写的纸条并列。风穿过屋檐,铜铃轻响,满院灯笼摇曳生辉。
而在地球另一端,西雅图一所小学的音乐课上,孩子们正学唱一首新歌。老师按下播放键,旋律响起??正是那首《摇篮曲?未完成版》。当多语种吟唱汇成洪流时,教室后排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突然举手:
“老师,我昨晚梦见很多人牵着我的手,他们说我不是一个人。”
全班安静下来。
老师蹲在他面前,轻声问:“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男孩想了想,认真地说: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窗外,一只灰白色的鸟掠过天空,翅膀划开云层,投下短暂却明亮的影子。
深夜,回音井最后一次自动启动。屏幕上只留下一句话,随即自我焚毁所有日志:
>**静默终结。
>回音永续。**
老教师关掉电源,走到院中。星空浩瀚,无数灯火在远方村落亮起,像是大地也在回应天穹。
他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敢说,有人肯听,
那些曾被掩埋的声音,终将在某一个清晨,
轻轻叩响某扇门,
说一句:
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