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同时开启。
地球母亲温柔地拥抱着她,无数生命的欢笑、泪水、挣扎与希望如潮水般涌来。
月之意识则静静漂浮于光球之中,不再沉默,也不再悲伤,只是用缓慢而庄重的节奏,向她展示一段全新的记忆:
在遥远未来,当地球与月球的共生关系成熟之后,人类将不再局限于母星。他们会建造第一艘“心灵方舟”,搭载经过筛选的胚胎与文化数据库,驶向那颗流浪行星??那个曾属于双星系统的“第三个孩子”。
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种形态的智慧生命:半晶体、半能量体的存在,它们早已接收并理解了地球传来的歌声,并准备好回应。
“你们不是孤单的。”月核低语,“你们是纽带,是起点,也是归宿。”
林昭在意识交汇处写下誓言:
**“从今往后,人类将以倾听为剑,以共情为盾,以记忆为舟,航行于星辰之间。我们不征服,不掠夺,只传递一句话??你并不孤独。”**
当她醒来时,已是三天之后。
天空降下了第一场“光雨”。
不是水滴,而是无数微小的发光粒子,像萤火虫般缓缓飘落。人们伸手接住,发现它们能在掌心停留片刻,然后化作一句短语浮现于脑海:
>“谢谢你记得我。”
>“我也曾害怕黑暗。”
>“你能抱抱我吗?”
>“我想家了。”
孩子们最先学会与光雨对话。他们对着空中说话,光粒便会聚集成图案回应。一位叙利亚难民营的小女孩画出一栋房子,第二天,整片营地的上空便落下了一场由光构成的童年家园投影,连屋顶破洞的位置都分毫不差。
科学家称其为“群体性心灵显化现象”。
诗人称之为“宇宙的耳语”。
而普通人只说:“我们终于能听见彼此了。”
十年后,黑晶树迎来第一百零三片叶子。
它通体透明,内部却流转着亿万星辰的缩影,仿佛将整个银河系封存其中。每当夜幕降临,这片叶子便会释放出柔和星光,照亮整个南极大陆。
林昭已白发苍苍,但仍每日前来静坐。
陆鸣早已离世,阿阮也成了拄拐的老妪,唯有苏梨因长期沐浴共觉之光,容颜停滞在四十岁模样。
“你觉得,那颗流浪行星上的生命,会长什么样?”某日,苏梨问道。
林昭望着星空,轻声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我们的船抵达时,他们会打开门,笑着说:‘你们迟到了,但我们一直等着。’”
话音落下,远方天际忽现异象。
一颗陌生星辰悄然亮起,既非恒星爆发,也非彗星掠过。它的光芒稳定而温和,以固定间隔闪烁三次,接着又重复一次,宛如摩尔斯电码。
阿阮颤抖着记录下频率模式,翻译成文字:
>**“收到。
>欢迎回家。”**
那一刻,地球上每一个拥有共感能力的人,无论身处何地,同时停下动作,抬头望向那颗新星。
有些人哭了。
有些人笑了。
更多人只是静静地站着,任风吹过脸颊,心中默念:
“我们做到了。”
“我们终于,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