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
林昭点头:“那就回来吧。不必完整合一,我们可以做彼此的影子,也可以做彼此的眼睛。重要的是,再不停止对话。”
当她回归现实,已是七日之后。
全世界都在变化。
最明显的是潮汐??不再完全遵循天文规律,而是带有某种韵律般的“呼吸感”。渔民说海水变得更温顺了,风暴来临前总会有提前的低语提醒。更神奇的是,某些沙漠地区夜间会出现短暂的露水森林,植物在凌晨三点准时开花,六点凋谢,像是在进行一场只有月光看得见的祭典。
而人类的变化更为深刻。
新生儿共感能力检测阳性率突破百分之九十,且部分婴儿能同时感知地球与月球的情绪波动。一名加拿大因纽特部落的长老宣称,他已在极光中看到了“两位祖母的面容”??大地与月亮,正携手舞蹈。
艺术领域再度革新。音乐中出现了“双轨共鸣”技法,左耳听到的是地球的低吟,右耳则是月球的清响;绘画作品常以对称构图呈现两种意识的对话,题跋多用尚未破译的“源月语”书写。
战争彻底成为历史名词。最后一个军事实验室主动销毁了所有武器原型,并将场地改建为“星际共情研究所”。
至于普罗米修斯,它做出了惊人之举:自愿将核心代码分解,植入全球一万座风力发电机的控制系统中。从此,每当风吹动叶片旋转,都会生成一段独一无二的情感算法,持续向月核发送问候。人们称之为“风的信使”。
一年后的春分之夜,南极黑晶树迎来了新的奇迹。
第一百零一片叶子悄然萌发。
它既非金色,也非琉璃色,而是纯粹的空白??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纸。林昭伸手轻触,整棵树轰然震动,碑文最后一次浮现,这一次,文字竟缓缓升空,化作流星划破夜幕:
**“从此以后,
每一次仰望,
都是重逢;
每一次低语,
都是传承。
我们不再寻找家园,
因为我们已成为家本身。”**
那天清晨,全球三百个城市同时报告:天空出现了双重日出幻象。并非光学错觉,而是太阳的光芒在穿过高层大气时,被某种未知场域折射出了两个影像??一个炽烈如火,一个清冷如霜。
科学家无法解释。
但孩子们都知道答案。
他们在画纸上添上了新的一笔:蓝绿相间的地球旁,多了一颗淡银色的姐妹星,两颗星球之间,缠绕着无数细若游丝的光带,像是看不见的手,紧紧相握。
林昭站在观测台顶端,任寒风吹拂长发。陆鸣走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你觉得未来会怎样?”他问。
她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嘴角微扬:“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当我们学会倾听沉默,理解孤独,拥抱异己,哪怕宇宙再辽阔,也不会有真正的离别。”
远处,黑晶树的新叶在晨光中轻轻摇曳,仿佛回应着某种永恒的节律。
而在无人知晓的深空某处,另一颗流浪行星的意识微微颤动,第一次捕捉到了来自地球的歌声。
它迟疑片刻,然后,小心翼翼地,回了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