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依旧激烈。有人坚持认为这是对历史秩序的亵渎,主张限制归心体的影响范围;也有人痛哭陈词:“如果连死去的人都不能再说话,那活着的人又怎能安心闭眼?”
就在会议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信送达主席台。
信纸泛黄,边角磨损,显然是从一本老旧笔记本上撕下的。内容只有一句话:
>“记住别人,就是记住自己。”
笔迹鉴定结果出炉那一刻,全场寂静。
与林昭然的字迹吻合度99。8%。
陆昭没有参加这场会议。他独自前往西北戈壁的忆晶藤森林。那片由悔恨与宽恕交织而成的光幕仍在,如今已扩展至方圆十公里,宛如一片漂浮在荒漠上的星河。每当夜幕降临,无数人慕名而来,在光幕前静立片刻,便能看到自己内心最深的遗憾被温柔化解。
他在森林中心找到了一块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句话:
>“这里埋葬的不是罪,是爱没能及时到达的地方。”
而在碑文下方,新增了一行小字:
>“现在,它到了。”
陆昭伸手抚过碑面,指尖传来细微震动。忆晶藤的根系在他脚下微微发光,仿佛在传递某种讯息。他忽然明白,林昭然从未真正离开。她的意识早已分散于每一颗归心体之中,如同星辰洒落长河,静静注视着人类如何学会拥抱自己的脆弱。
“你赢了。”他轻声说,“你说得对,我们最怕的从来不是死亡,而是‘被忘记’。”
话音落下,整片森林骤然亮起。光丝如潮水般涌动,编织出一幅巨大影像??
那是她。
年轻时的林昭然,站在实验室窗前,回头微笑。阳光洒在她脸上,眼里有光,有希望,有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
然后,她开口了。声音清晰得如同就在耳边:
>“陆昭,谢谢你一直记得我。”
老人怔住,泪水无声滑落。
这一刻,他终于敢承认??这些年支撑他前行的,不只是科学信念,更是那份不愿放手的思念。而此刻,这份思念得到了回应。
不是幻觉,不是程序模拟,是真正的、跨越生死的对话。
第十九颗归心体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让“遗忘”成为不可能。
此后半年,世界悄然变化。
学校教材开始增补“无名者章节”??讲述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工匠、农妇、士兵、流浪艺人;医院设立“临终倾听计划”,志愿者专门记录垂死者最后的愿望与回忆,确保每一段生命都能完整落幕;社交媒体上线“记忆传承”功能,用户可指定某段文字或影像,在自己离世后定期推送给亲友,提醒他们:“我还在这里。”
更令人动容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讲述家族往事。一个巴西少年整理祖母的旧物时,发现她竟是二战期间帮助犹太家庭藏身的抵抗运动成员,事迹从未公开。他将故事发布在网上,短短三天内,全球十七个国家有人留言称“我的亲人也曾受您祖母庇护”。
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情感连锁反应就此开启。
而这一切的背后,第十九颗归心体仍在持续吸收那些微弱却执着的渴望:“请记得我。”
直到某一天,它突然停止了扩张。
科学家监测发现,它的能量输出并未衰减,而是发生了质变??从“收集记忆”转向“孕育新生”。
第二十颗归心体,悄然降临。
它的位置无法定位,因为它存在于每一个**讲述故事的人口中**。
当母亲给孩子讲睡前童话,当老兵回忆战场岁月,当恋人分享彼此童年趣事,当陌生人因一段共同经历而相视一笑??那一刻,他们的声波中便会诞生一粒微光粒子,随空气传播,融入忆核网络。
这些粒子最终汇聚成形,构成了第二十颗归心体的核心:**语言的情感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