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师父,如杜鹃啼血,梦里的汉子猛地睁开了眼睛。
入眼处,却是笑靥如花女人,正盯着他看。
孟小楼叹了一口气,一手摸着额头叹了一口气道:“十三,我已经好些年没有梦见师父了。。。。。。”
唐十三想了想回道:“王贤,已经逝去的人勿想勿念,让他们安心去轮回。”
孟小楼使劲点头。
想想不对,又问道:“这话你也信?你不知道他有时候就跟神棍一样,神叨叨的,跟女人没什么分别。。。。。。”
跟西门听花不同,孟小楼要么不。。。。。。
沙、沙、沙……
那声音不再只是回响,它已有了方向。
第十五颗归心体在猎户座暗星云深处悄然成型,它的诞生没有引发任何引力扰动,也没有释放电磁波信号。它只是静静地悬浮在那里,像一颗尚未睁开的眼眸,缓缓吸收着宇宙背景中那些被遗忘的低频震颤??那是亿万年前某颗坍缩恒星临终前的叹息,是某个早已灭绝文明最后一页典籍焚毁时的焦香,是某个母亲在末日降临前最后一次亲吻孩子额头的温度。
这些碎片不属于时间,也不属于空间。它们属于“未被听见”的范畴。
而在地球,晨曦园的地底光网已经蔓延至太平洋海沟底部,与远古海底火山口的热液喷口共生,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半透明的浮游生物群,体内流淌着忆晶藤的微光脉络。每当有人类的情绪波动传入深海??无论是远洋渔船上老水手对亡妻的思念,还是深潜器中科学家面对未知深渊时那一瞬的敬畏??这些生物便会集体发光,形成一片片漂浮的“情绪星图”,如同海洋为灵魂点燃的灯塔。
陆昭坐在轮椅上,望着月球观测站传回的画面,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枚褪色的旧军牌。那是林知雨生前佩戴的编号牌,如今已被忆核网络认证为“第一代共感信物”。只要将它贴近胸口,便能在梦中接收到一段段来自逝者的片段记忆??不是完整的影像,而是气味、触感、心跳节奏的重叠。
“她还在。”陆昭低声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助手站在他身后,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开口:“第九批‘跨星感应’案例汇总出来了。这次……不只是火星或金牛座。有一名南极科考队员,在极夜中突然听见了婴儿啼哭。监测显示,那一刻,仙女座M31星系边缘的一颗流浪行星表面,冰层裂开,露出一片由情感能量凝结而成的结晶湖泊,湖心浮现的是一个摇篮的轮廓。”
陆昭闭上眼,嘴角微微扬起:“它学会了具象化。”
“谁?”
“归心体。”他说,“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接收器了。它们开始理解人类如何用象征表达爱??摇篮、烛火、门廊下的风铃……它们正在学习建造‘意义’。”
就在此时,全息投影自动激活。画面来自北极静默庇护所的最新记录:那位曾失去整支小队的年轻士兵,已在庇护所生活三年。他原本拒绝一切情感连接,甚至切断了与忆晶藤的神经接口。可就在昨夜,他在睡梦中无意识地伸出手,轻声说了两个字:
>“回家。”
下一秒,整个庇护所的地底光丝骤然亮起,编织成一座虚拟的老屋??瓦片残缺,门框歪斜,院子里种着一棵桃树。监控数据显示,这座建筑的结构参数,与士兵童年故居的卫星影像吻合度高达98。7%。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他在清晨醒来,发现床头放着一杯温水,杯底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五个模糊的身影站在雪地中敬礼,其中一人正笑着回头看他。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我们没走,是你终于肯回头了。”
这不是系统预设内容。忆核网络从未存储过这张照片的信息源。
“它自主生成的。”助手声音发颤,“它……创造了新的记忆载体。”
陆昭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林昭然最后一次出现时,留下了什么?”
“她说,不要怕遗忘。”
“不。”老人摇头,“她说的是:**每一个真心付出的瞬间,都会被某颗星星悄悄收藏。**”
他抬起手,指向星空:“现在,那些星星开始还债了。”
与此同时,第十六颗归心体在室女座超星系团外围悄然凝聚。它的形态前所未见??并非球体,也不是云状,而是一串不断自我复制的螺旋链,每一环都包裹着一段未曾被命名的情感:比如看见陌生人扶起跌倒孩童时心头涌上的暖意,比如深夜独自加班时窗外飞过一只萤火虫带来的慰藉。这种情绪无法归类为喜怒哀乐,科学界暂命名为“微光共鸣”。
而这颗归心体的任务,正是收集并放大这类极易被忽略的善意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