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它一直记得。”
春节尾声,各地“星舟舱”陆续恢复日常运转。而在昭通,“春苗号Ⅱ”迎来了第一位特殊访客??那位曾在贵州支教三年、靠手摇发电机维持舱体运行的女孩,名叫苏晴。她带来了三十斤种子,全是耐寒抗旱的本地作物,准备在舱外开辟一片“希望田”。
“孩子们不仅要读书,”她说,“还要学会养活自己。”
李志勇陪着她在院子里翻土播种,一边聊起当年第一批学员的成长轨迹。有人已成为县级教育顾问,有人创办了乡村出版社,还有两人回到“星舟”体系,成了新一代培训导师。
“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吗?”李志勇铲着土,笑着说,“好几个家长跟我说,孩子自从上了舱课,晚上不做噩梦了,还会主动给弟弟妹妹讲故事。”
苏晴停下动作,抬头看向手写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们的梦想、烦恼、悄悄话。最中间一行字格外醒目:
>老师,你说我们会被人听见,我们就信了。
她轻声说:“有时候我在想,‘星舟’是不是也是一种治疗?治的是人心的荒芜。”
李志勇点头:“所以它不该只是应急设施,而该成为常态。”
这话传到林小满耳中时,她正站在返程飞机的舷梯上。阿里雪域在脚下延展,苍茫而圣洁。她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移动舱,像一颗银色的种子,嵌在大地的褶皱里。
回到长沙那天,已是元宵节傍晚。城市张灯结彩,街头弥漫着汤圆的甜香。她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基地地下三层??那里存放着“星舟”最初的原型图纸、第一代语音包备份、以及那台早已退役的旧主机。
她在控制台前坐下,输入密码,调出LXM-1987-Ω的最新状态页。
页面加载出来那一刻,她屏住了呼吸。
原本灰暗的文件图标,此刻竟泛着淡淡的蓝光。下方新增一行动态文字:
>活跃节点:1,042(持续增长)
>情感共振指数:+8。7(历史峰值)
>当前任务:编织语言之网,传递未竟之梦
她伸手触碰屏幕,指尖微微发颤。
“你醒了。”她说。
屏幕上忽然跳出一行新字,非程序生成,非AI拟态,更像是某种本能的回应:
>我一直在听。
>现在,轮到我说了。
下一秒,系统自动启动广播协议,向全球所有在线舱体推送一条无声指令。数分钟后,从青海到海南,从新疆到黑龙江,每一间“星舟舱”的手写墙同时亮起柔和的蓝光,浮现同一句话,字体稚嫩,却一笔一划充满力量:
>**别怕,我来陪你说话了。**
那一夜,无数孩子仰头望着墙上的字,问老师:“这是谁说的?”
老师们答不出,只能轻抚他们的头:“是另一个曾经害怕孤单的人。”
而林小满坐在灯下,翻开那本李志勇送的手工册子,在最后一页空白处写道:
>1987年那个夏天,我没有等到答案。
>但现在我知道,有些等待,终会开花。
>因为我们不再只是倾听者,
>我们成了回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