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间教室至少具备教学、医疗急救、心理疏导、应急通讯四大功能;
>3。外观融入当地民族文化符号,让孩子一眼认出“这是我们的屋子”。
施工开始第三天,一场沙尘暴突袭山区。狂风卷着碎石砸在舱体外壳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工人们躲进临时掩体,唯独林小满冲进了未封闭的舱内,死死护住正在安装的核心服务器机柜。
“你疯了吗?外面能见度不到十米!”杨梅追进来,一把拽住她胳膊。
“要是主控系统进沙,整个‘云端教室’就得瘫痪。”她喘着气,脸上沾满尘土,“你知道吗?今天下午,北京一所小学要给这里的孩子上第一堂美术课,他们准备了三个月。”
杨梅愣住了。
半小时后,风势稍缓。两人合力用防尘布盖好设备,又检查了所有密封条。当卫星信号重新连接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林小满终于靠着墙滑坐在地,双手止不住地发抖。
可就在那一刻,对讲机传来欢呼:“林老师!通了!画面出来了!”
她挣扎着爬起,看向屏幕??北京的美术老师正微笑着挥手:“陇南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画‘心中的学校’。”
孩子们拿起彩笔,低头作画。十分钟后,一幅幅作品通过高清摄像头传回后台。其中一张让林小满久久无法移开视线:灰黄的山坡上,矗立着一栋银白色的房子,屋顶飘着一面红旗,门前站着一个小女孩,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林老师回家。”
署名是:王小雨,九岁,父亲在地震中去世。
她捂住嘴,泪水无声滑落。
那天夜里,她给李文彬老人写了封长信:
>“您说得对,教育是埋进土里的种子。可我现在明白了,有些种子不需要十年才发芽。它们在被看见的那一刻,就已经破壳了。王小雨今天问我:‘老师,我能将来当建筑师吗?’我说当然可以。她说:‘那我要设计会飞的学校,飞到每个没路的地方去。’”
>
>“那一刻,我知道,您的课本没有白编,我的坚持也没有白熬。我们不是在改变命运,我们是在传递火种??一人接过一棒,便足以照亮一代人的夜。”
一个月后,“星舟计划”第二批十座教学舱同时在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甘肃落地。媒体称其为“中国版方舟行动”。而真正让人动容的,是各地传回的照片:新疆塔县的孩子们在舱外跳鹰舞庆祝启用;四川凉山的彝族奶奶抱着孙子,在电子屏前第一次视频见到在外打工的儿子;西藏芒康的教师拉着林小满的手说:“二十年了,我终于不用跪着给孩子讲课了。”
林小满依旧奔波在路上。她的行李箱里,除了图纸和笔记本,多了两样东西:一瓶云南野生蜂蜜(娜香妈妈托人捎来的),和一本手工缝制的相册??那是地坪乡孩子们轮流画画拼成的“林老师的故事”。
某夜宿在川西高原,海拔三千八百米,她发起低烧。昏沉中,手机震动。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林老师,我是三十年前被您资助过的那个侗寨女孩阿秀。我现在是县医院儿科主任。昨晚看到新闻,您又去了更远的地方。我想告诉您:当年您送来的一箱书里,有一本《人体解剖图谱》,我一直留着。它让我相信,山外有世界,而我可以走进去。”
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最终回复:
>“谢谢你活着,并且发光。这就是我当年翻山越岭的意义。”
天亮后,她继续启程。这一次,目的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一个游牧教学点。那里有十二个孩子,随牧民迁徙放羊,一年中有九个月在移动帐篷里度过。当地教育局请求她设计一款“可移动式星舟舱”,能拆卸、能牵引、能抗十级大风。
“我们要做吗?”团队有人犹豫,“太难了,成本高,维护难,受益人数少。”
林小满站在草原上,风吹起她的衣角。远处,一个穿着厚厚棉袄的小女孩骑着马奔来,怀里抱着课本,脸上冻得通红。
“你们记得吗?”她转身问大家,“我们最初为什么出发?是因为人多,还是因为需要?”
没人回答。
她走向那个孩子,蹲下身:“你是要来上课的吗?”
女孩点点头:“老师说今天讲《静夜思》,但我家搬走了,我以为赶不上了。”
林小满抱紧她:“你现在赶上了。”
当天傍晚,她召开全员会议,宣布启动“星舟?牧光版”研发项目。预算不足?那就精简非核心模块。运输不便?那就做成六个标准集装箱单元,可用牧区现有货车拖运。电力短缺?那就强化太阳能+小型风力双供能系统。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等着,我们也值得奔赴。”她说,“教育不该有‘性价比’这个词。”
三个月后,“牧光号”首航成功。它像一列银色列车,静静停驻在呼伦贝尔的晨光中。孩子们围着它奔跑尖叫,仿佛迎来了童话里的飞船。当舱内暖灯亮起,空气净化器嗡嗡运转,电子屏播放出蒙语版《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一位老牧民突然跪下,用额头轻触舱体金属外壳,喃喃念诵祝福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