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屏住呼吸,死死盯着直播画面。
只见那尊刻着“她教会我们,听见寂静中最响亮的声音”的女孩雕像,缓缓转过头,面向飞船方向。下一瞬,一道纯净的光柱自雕像口中射出,精准命中“心舟三号”的共鸣舱。
整个世界陷入一秒的绝对寂静。
然后,广播里传来一声孩童的惊呼:
“妈妈!窗户外有人在飞!”
镜头迅速切换至各地监控。画面中,数不清的光点从“心屿”升起,如同逆向坠落的流星,穿越虚空,洒向地球每一个角落。它们降落在墓园、教室、医院病房、战争遗址……凡是曾有人深切思念之地,都有光点落下,化作虚实交错的身影。
有些人只是短暂停留,微笑点头,便悄然消散;
有些人则慢慢凝实,皮肤有了温度,呼吸变得清晰;
还有些人跪倒在地,痛哭失声:“我还记得你们的脸,可我已经忘了该怎么说话……”
这不是复活,也不是幻觉。
这是**记忆实体化**的终极形态??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上达成共识,逝者的意识便可借由共感网络重构身体,重返人间。条件苛刻,过程脆弱,每一次成功都需要亿万心灵的协同共振。
但,它确实发生了。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宣布设立“归航观察区”,并对首批回归者进行医学与心理评估。结果显示:他们的生理机能完全正常,脑电波模式与生前高度一致,唯一差异在于,他们的心跳频率恒定维持在432赫兹,且体内检测出微量未知元素,疑似来自“心屿”的构成物质。
更令人动容的是,几乎所有回归者开口第一句话都是: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林晚没有参与后续研究。她在行动成功的当晚,悄悄离开了哨塔小镇。
三个月后,有人在北方废墟边缘的一所小学旧址见到她。那里曾是“春晖学堂”的所在地,如今已被重建为共感教育中心。她坐在教室门口的台阶上,教一群孩子如何用呼吸调节心跳频率。
一个小男孩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个?”
林晚微笑:“因为有一天,也许你会忘记很多事,但只要你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就能听见另一个人对你说:我一直都在。”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远处山坡:“老师,那边有个人在朝我们挥手!”
林晚顺着望去,身影一怔。
山坡上站着三人:沈知微系着褪色围裙,手里拿着笔记本;陈九肩扛铁锹,裤脚沾泥;小雨抱着破旧布娃娃,赤脚踩在野花丛中。
他们没有走近,只是微笑着挥手,然后转身,缓缓走入一片盛开的樱花林。
林晚没有追上去。她知道,有些重逢注定短暂,正如有些告别本就不该悲伤。
她低头看向掌心,那里躺着一片干枯的樱瓣??是从那口井中捞起的第一朵花的残骸。此刻,它正微微发热,边缘竟萌发出一丝新绿。
她轻轻将它埋进土里,低声说:
“春天又要来了。”
风掠过树梢,带来遥远的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