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 第141章 私人恩怨(第2页)

第141章 私人恩怨(第2页)

“继续传下去。”他说,“我们已经在二十个城市建立了秘密读书会,每周聚会一次,轮流朗读这些记录。有人负责抄写,有人负责录音,有人负责传递。我们不用网络,不存云端,只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他顿了顿,又说:“但我们知道,迟早会被发现。所以我们来,是希望你们能帮我们保存最核心的母本??就像这口井曾经保存过所有人的记忆一样。”

苏晴看着桌上的手稿、录音带、泛黄信纸,忽然明白了什么。

她站起身,走到井边,伸手探入井壁缝隙,轻轻一扣??那块刻着“愿此后,人人皆有言权,处处皆为回音之地”的石碑竟可移动。她将其取出,露出后面一个隐蔽的凹槽,深约半尺,内壁涂有防潮材料。

“放进去吧。”她说,“这里,曾是记忆的坟墓,也是重生的起点。现在,它该成为守护者的容器。”

年轻人郑重地将一盒密封磁带放入其中,又盖上石碑。那一刻,仿佛某种仪式完成,院子里的风忽然静了下来。

几天后,北京城悄然发生变化。

地铁站台的广告屏深夜自动切换,播放一段黑白影像:1976年天安门广场,群众献花悼念周恩来,画面角落,一名年轻女子高举纸牌,上书“我们要真相”。影像持续十秒,随即恢复正常。

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讲到鲁迅《狂人日记》,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知道吗?我爷爷说,当年他们单位贴的大字报,标题就是‘揪出我们中间的狂人’,而被打倒的,恰恰是最清醒的人。”全班寂静。老师沉默片刻,竟没有制止,而是轻声说:“你说得对。历史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中央媒体内部流出一份匿名文件,标题为《关于近年来“异常社会心理现象”的内部研判报告》。文件指出,自六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非理性集体记忆复现”“语言行为同频化”“道德焦虑指数飙升”等现象,初步判断为“长期压抑导致的文化神经症爆发”,建议“加强意识形态疏导,而非单纯压制”。

这份文件虽被迅速删除,但早已通过U盘、蓝牙、甚至摩斯电码在民间流传。

与此同时,四合院成了某种象征性的圣地。每天清晨,都有人悄悄送来东西??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一张老照片、一本日记、一段录音……他们不说名字,放下就走。苏晴和陈默开始分类整理,建立档案编号,命名为“归言计划?民间卷”。

七月末的一个夜晚,暴雨再次降临。

雷声滚滚中,苏晴忽然惊醒。她听见井的方向传来异响??不是水声,而是某种低频震动,像是有人在地下敲击金属。她披衣出门,发现陈默也已站在井边,脸色凝重。

“你听到了?”他问。

苏晴点头。那声音有节奏,三短、三长、三短??是摩尔斯电码。

他们迅速找来纸笔,记录下波形频率转换后的字符:

**SOS**

**THEYAREWAKING**

**FINDTHECHILDREN**

“孩子们?”林晓梅闻声赶来,“什么意思?”

老李忽然想起什么:“内蒙古那七口井干涸后,当地牧民说,曾在戈壁深处看到一群孩子……七八岁到十几岁不等,穿的衣服不像现在,说话也古怪,见人就问:‘现在可以说真话了吗?’”

“不可能!”陈国栋摇头,“那地方荒无人烟,怎么可能有孩子?”

“可不止一处。”老李翻开手机里刚收到的一条加密信息,“甘肃敦煌、四川凉山、云南怒江……过去一周,全国九个偏远地区都报告了类似目击。孩子们说完那句话,就消失了,像雾一样。”

苏晴忽然浑身一震。她冲进屋,翻出《归言录》的最新录音片段??那是前天夜里,一个五岁女孩在梦中呓语的记录。她按下播放键:

>“妈妈……我在地下待了很久……好多人陪着我……我们现在可以出来了……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话……”

声音稚嫩,却让所有人毛骨悚然。

“他们是……”陈默声音发抖,“那些从未出生、或夭折于饥荒、迫害、恐惧中的孩子。他们的声音,从未被听见。现在,他们在醒来。”

苏晴跪坐在地,泪水夺眶而出:“我们以为自己在拯救记忆,其实……是记忆在拯救我们。”

雨越下越大。凌晨三点,四合院的电话突然响起。苏晴颤抖着接起,听筒里只有电流声,接着,一个极轻、极远的声音传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