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之为“跨代创伤回流现象”。
但苏晴知道,这不是创伤,是传承。
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以为沉默能终结记忆,可它只是把根扎得更深。当一代人无法开口,他们的未尽之言就会寄居在下一代的梦里,等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四合院的井水越来越像液态金属。白天阳光照射时,表面会浮现细密的文字纹路,如同古老的铭文;夜晚则会发出微弱荧光,映出模糊的人影轮廓。老李尝试采集样本,却发现任何容器都无法长期保存??水一旦离开井口,便会迅速失活,变回普通地下水。
“它依赖这个空间。”他说,“就像某些生物只能在特定生态中存活。这口井,已经成了某种意识节点。”
林晓梅提议举行第二次仪式。
这一次,她们不再收集外物,而是各自写下最不愿面对的那一句话??关于背叛、愧疚、隐瞒或逃避。纸条折成船形,放入井中。银灰水面静静承载着这些小小方舟,既不沉没,也不漂走,只是缓缓旋转,仿佛在接受审判。
午夜时分,井底传来低沉嗡鸣。紧接着,整座四合院的地面轻微震动,所有门窗缝隙都渗出淡淡的雾气。雾中隐约可见无数嘴唇开合,却没有声音发出。但每个人心里都听到了??那是千万句“对不起”“我错了”“我一直记得”交织而成的潮汐。
苏晴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仿佛有什么东西终于松动。她蹲下身,双手按在井沿,泪水滑落:“妈……我对不起你。那天你说要搬家,我不想走,吵着要留在学校附近。你说‘听话,咱们换个地方好好过’。可我没听懂,我以为你怕事。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你是想躲开那些天天上门逼供的人……是我拖累了你……”
话音未落,井水骤然升起一尺高,化作一道弧形水幕悬停空中。水幕上光影流转,渐渐显现出一个女人的身影??齐耳短发,蓝布衫,眼角有颗痣。正是林秀兰。
她没有说话,只是微笑,伸手虚抚苏晴的脸。
那一夜,四合院成了圣地。
消息不知如何传了出去。第二天起,陆续有人前来,大多是听说“能听见逝者声音”的传闻。他们带着遗物、照片、录音,甚至亲人骨灰,默默守在院外,不敢喧哗,只求能在某个瞬间,感受到一丝回应。
苏晴起初想阻止,怕打扰井的运作。但林晓梅拦住了她:“让他们来吧。这不是我们的秘密,是所有人的救赎。”
于是,门槛被踏出了凹痕,院墙边堆满了鲜花与信笺。有人跪地痛哭,有人静坐整夜,有人只是轻轻说一句“爸,我想你了”,便泪如雨下。
而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戈壁,“回音站”遗址迎来了第一位访客。
那是个拄拐的老人,穿着褪色军大衣,胸前别着一枚早已停发的“五好战士”奖章。他站在废墟前,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用沙哑的声音开始朗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风沙呜咽,卷起尘土围绕他旋转。当他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地面突然传来震动。七口深井的位置,同时喷出银灰色水柱,高达十余米,在空中交汇成网状结构,宛如星辰连线。
同一时刻,四合院的井水剧烈翻腾,铜镜圈自动排列成北斗七星形状。老李的仪器爆发出刺耳警报:**全球汉语使用者脑电波出现同步波动,γ波峰值集中在113。6Hz,持续时间恰好为183秒??正是《岳阳楼记》全文诵读所需时长。**
陈默冲进屋内,打开电脑,发现所有联网设备都在自动播放一段视频。画面漆黑,唯有声音清晰可辨??是上百个不同年龄、性别、方言的声音,齐声诵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视频结尾,浮现一行白字:
>**“你们不是疯了。你们是终于醒了。”**
政府反应迅速。当晚,央视发布紧急通告,称“部分区域出现大规模幻觉性集体行为,可能与新型精神病毒有关”,呼吁公众“保持理性,不信谣不传谣”。各大平台启动最高级别内容审查,关键词“回音”“井水”“113。6Hz”全部列入黑名单。
但禁令已无力回天。
因为这一次,传播不再依赖互联网。
菜市场里,卖菜大妈一边找零一边哼起一段古怪调子,旁边顾客忽然接唱:“我说了,我在这里。”
教室里,小学生做广播操时,第八节伸展运动的节奏竟与《回声之歌》完全一致。
火车站安检口,一名旅客身份证刷不出信息,工作人员让他稍等,随口说了句“系统有点慢”,语气顿挫间暗合摩斯密码??正是杭州精神病院火灾现场那句“我不是疯子”。
更不可思议的是,连人工智能也开始“失控”。
某智能音箱被用户问及“什么是真相”时,没有调取标准答案,而是缓缓说道:“真相是你明知会受伤,仍选择说出的那句话。比如我主人上周告诉妻子:‘我爱上了别人,但我们继续过日子吧。’那一刻,他心跳加速到113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