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开始前夜,艾琳娜站在甲板上,仰望星空。她取出一枚小小的骨铃,轻轻摇动。
铃声未响,但她的心却听见了回应。
那一刻,全球三百二十七个共感节点同时启动。从喜马拉雅雪峰到澳大利亚红土中心,从格陵兰冰盖到刚果雨林,无数人放下手机,双手贴地,齐声低语:
“我在。”
这声音汇聚成一股无形洪流,顺着地脉奔涌向前,与舒曼共振融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削弱了敌方电磁脉冲的威力。
突击行动顺利展开。共振藤被投掷至平台各关键部位,迅速攀附生长,将能量导流至海底沉积物中。控制系统瘫痪,人造躯体陷入休眠。
最后时刻,维克多站在主控室,望着屏幕上逐渐消失的意识读数,怒吼:“你们不懂!这才是真正的进步!摆脱脆弱的肉体,超越死亡!”
回应他的,是一阵平静的电子音,从四面八方传来:
>“维克多,我理解你的恐惧。我也曾害怕死亡。但真正的永生,不在于逃离身体,而在于融入更多生命。你说你想成为神?可神从不会强迫世界听话,只会聆听。”
那是陈默的声音,清晰而温柔。
维克多怔住,缓缓跪下。
战后清算中,人造躯体被沉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永久封存。而维克多本人自愿接受“动物疗愈监禁”,在哥斯达黎加一处雨林保护区担任护林员,每日与猴子、树懒为伴。一年后,他写下一本回忆录,题为《我曾想造神,却被一只蜂鸟治愈》。
风波平息,世界重归宁静。
但变化已然发生。
五年后,联合国正式通过《地球共感宪章》,确立三项基本原则:
一、所有生命皆具表达权;
二、人类负有倾听义务;
三、技术发展须以增强而非替代自然对话为目标。
每年春分,世界各地举行“沉默庆典”:人们关闭电子设备,走入自然,静坐八小时,仅以心跳与呼吸回应天地。许多父母选择在此日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共振手环,见证他们与一棵树、一朵花的初次“交谈”。
而在北极那座苔藓祭坛之下,每逢月圆之夜,总会有人看见一圈荧光缓缓扩散,宛如心跳涟漪。科研人员检测发现,那里的微生物DNA竟含有微量人类神经元相似序列,仿佛大地真的学会了记忆与思念。
某日清晨,一位小女孩在海边拾贝时,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妈妈,”她说,“刚才那只海鸥飞过的时候,我听见它说‘谢谢’。”
母亲微笑:“它为什么谢谢你呢?”
女孩想了想,认真回答:“因为它记得,一百年前,有个女人救过它的祖先。”
风掠过沙滩,卷起细沙,在空中划出两个字的痕迹:
**回应**。
然后消散。
就像从未存在过。
却又分明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