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通电话打了二十分钟才挂断,多数时间是廖子笙在讲,叮嘱她各种女生独自远行的注意事项,孟呦呦一一记下。
打完电话后,孟呦呦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楼下城市的夜景映入眼帘,自然比不上京市繁华,但别有一番独特韵味。
凭窗眺望了半晌,孟呦呦决定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吃外卖凑合过活。番州好歹也是个小有名气的旅游城市,值得逛一逛的地方不胜枚举,值得尝一尝的美食也五八门。孟呦呦当即拿上手机和背包,打算出门在这附近闲逛会儿,顺带解决晚餐。
出了酒店,傍晚的风带着西南小城特有的温润吹过来,孟呦呦站在大马路边,左右观望了下——左手边的街道多是些五金店和杂货店,行人稀疏;右手边则飘来阵阵食物香气,依稀能听见店家招呼客人的声音,三两结伴的居民正漫着步子往那边走。
孟呦呦决定追随人流往右手边走去。沿途路过卖水果的摊铺,青芒果蘸着辣椒面的独特气味、切开的菠萝蜜散发的甜香,混着街边三角梅的淡香,在空气里酿成鲜活的味蕾诱惑,尤为勾人食欲。
孟呦呦吸吸鼻子,心中默想着等回来的时候再路过这里,要买点果切带回酒店当做饭后甜品。
继续向前走了约莫七八分钟,一家挂着“阿婆南云过桥米线”招牌的店面进入视线。这家店面不算小,门头用竹编装饰出民族风纹路,店内坐满了食客。
一向信奉“凡是当地人吃得多的店,总归不会差到哪里去”原则的孟呦呦,通常每每到了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是爱往生意火爆的餐馆饭店里头凑。
透过那面落地玻璃墙,孟呦呦观察到店内角落还有一张二人桌的空位,她当即敲板——得嘞,就这家了。
孟呦呦进店点了份本地特色的野生菌米线。
没等多久,服务员端着一个粗陶大碗过来,碗里盛着奶白色的野生菌高汤,表面浮着几丝金黄的鸡油,刚一放下,浓郁的菌香就蕴着热气扑面而来,香得让人鼻尖一哆嗦。
她夹起一筷子米线送进嘴里,米线爽滑筋道,裹着醇厚的菌汤,牛肝菌的绵密、鸡枞菌的脆嫩、竹荪的清甜在嘴里层层化开,鲜得让人眯起眼睛,连汤都忍不住多喝两口。
一碗米线下肚,孟呦呦的鼻梁沁出薄汗,呼吸间久久环绕着淡淡的菌子香。她心满意足地结完账,走出餐馆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街道两旁的路灯齐刷刷亮起,暖黄色的光把路面照得透亮。
孟呦呦低头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这个点还很早,不急着回酒店。
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吃完晚饭,走街串巷出来散步消食,有牵着孩子的夫妻,有并肩聊天的老人,还有追着打闹的小朋友,偶尔能听见几句带着方言的笑语,整个街区都透着热乎的生活气息。
眼前的这一幕烟火地气,竟难得有几分幻视她记忆回路深处的场景,似曾相识。
四月初的番州气候适宜,暖柔柔的春风拂过面颊当真舒适极了,会叫人想要原地驻足,停下来好好感受它每一丝的惬意缱绻。
孟呦呦放慢脚步,沿着街边悠悠踱着,加入了饭后消食大军的一员,游荡在街头巷尾,顺着大部队不疾不徐地挪晃到了湖边的文化休闲广场。
广场上早已热闹起来。沿湖的步道旁,几支着装艳丽的广场舞队正伴着不同节奏的音乐摇摆,红绸扇和荧光手环在暮色里晃出细碎的光;小孩子们追着泡泡跑过,笑声惊起树梢栖息的麻雀;
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北侧那一片小摊聚集的区域,一块块大布铺在地上,小马扎一字排开,各色小物件在黄澄澄的路灯下泛着鲜亮的光泽——串着彩珠蜜蜡的手工手串,缀着干银饰的木质簪,还有绣着蜡染纹样的布艺小包、刻着民族图腾的黄铜挂坠、色彩斑斓的手工扎染方巾,琳琅满目地引得路人驻足翻看。
偶尔还能瞥见几处摆着旧物件和旧书籍的摊子,泛黄的书页在微风中轻轻翻动。
孟呦呦百无聊赖地穿梭在摊位间,鼻尖萦绕着丝线的清香、蜡染布料的草木味,还有偶尔飘来的手工香包气息。
逛了一阵,腿脚渐渐有些发沉,孟呦呦便循着湖岸往相对僻静处走,觅得一张长椅,她走过去坐下,身体朝后一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目光开始任意飘荡,没有焦点,也没有目的,随着晚风四处游移,像是在神游一般,连周遭的喧闹都变得模糊起来。
视线轻飘飘扫过不远处的一角摊位,没想做什么特别的停留,不料……孟呦呦亲眼看见一只干瘦的手飞快伸向摊位,垮垮抓了一把东西,动作利落得像偷食的鼠,随即迅速揣进了身前的口袋。
孟呦呦的眸光瞬间凝住,紧接着浮上一层郁色。
那一整套动作太过熟练流畅,才一开始眨眼间就结束了,孟呦呦其实并没有看清他的那只手里究竟拿了些什么东西?
再一次放眼望过去,摊位上铺着块深蓝色粗布,上面整齐码着些零碎物件,像是泛着银泽的圆币以及小巧玉石模样的东西,还有些带着年代感的小徽章……每样都摆得规整,透着股讲究。
摊位的主人是位老大爷,此刻正背对着她,侧身坐在小马扎上,从身后的旧铁箱里翻找着什么,一身洗得发白的青灰色中山装后领挺括,袖口挽得整齐,翻找东西时的动作透出股不慌不忙的稳重。
而那个伸手摸东西的男人,穿着件宽大的黑色连帽衫,帽子压得极低,遮住了大半张脸。他站在摊位前,脚尖时不时蹭着地面,浑身透着股按捺不住的躁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