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华山风云录(我在民国当土匪) > 第28章(第2页)

第28章(第2页)

往汉中去需要穿过秦岭,好在队伍里有人识路,所以一行人一周后到了汉中的佛坪地界。

进了城发现这里有官办的板号,私人经营的店铺,城东有木场、铁场、纸厂,城南有汉白玉矿……几经打听了一下,这里最大的灯油商号是一个叫欧阳明的老爷开的。

广元刚好在正南边的150里外,于是商议了一下,分了三个熟悉路的人手去那里寻老二楚飞云,其余则留下谈生意上的事情。

汉中这里与四川、重庆交界,北边是秦岭,南边一样是多山地带,只有这中间一处是南北山之间的平原。

这里物产丰富,而且少有乱世打扰,发展的相对较好。

古代汉王刘邦就是从这里起家,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后来的诸葛亮伐魏,也是以汉中为前进基地,可见其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到了今天,因为大山大河阻隔,这里嫣然治外桃源,官府力量薄弱,军阀更是忙于战争进不来,所以在这里打交道都需要与当地的各个地头蛇交往。

灯油的制作分为几种,至从地下挖到了石油,灯油就成了石油的副产品,但是中国缺油,所以这种灯油是稀缺品,军队打仗都用不起,更别提平民了。

石油传入中国已经几十年了,清末开始在一些省会城市里,出现了以煤油为主要燃料的灯具,与传统豆油灯、蜡烛等相比,煤灯油的光照非传统油灯可比,不过价格却比较贵。

但后来大城市里通了电,用油灯的也就少了,倒是乡下的需求量一直比较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民众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室内照明多用豆油灯,富庶人家则用蜡烛。

豆油灯基本造型为上盘下座,盘内放灯芯,下座盛放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作为燃料。

每到夕阳西下,点燃灯芯,就会发出昏黄的灯光,灯芯燃一会就短了,灯光暗了下来,需要用剔灯竹签及时将灯芯向外拨出一点,灯光才能亮起来。

灯芯点燃一会儿,就会在火苗头上出现末燃尽的黑色余灰,这就是有些文学古籍里常提到的“灯花”。

灯芯余灰有时会自动落下,但多数是要用竹签轻轻拨掉。

第一个是去寻那个姓欧阳的灯油坊,他家的灯油在汉中比较有名。

打听得知是因其特殊的做法,油是“油桐”树的果实所榨,盛在灯盘里,放两三根灯芯草,拨草至灯盘外,点燃即可。

他家的独有之处在于,在灯油里按照比例加入了少量的蜡烛油,使得灯油的油品好,并且节约耐用、光线也较之末改良的要好很多。

山南盛产油桐果,价格低廉加工方便,所以欧阳家的灯油产量很大,而且他家的比例配方是秘方不外传,所以生意特别好。

可不凑巧的,当我们找到欧阳府上时,他家却出事了。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欧阳家只有一个独女,这大小姐欧阳婉儿就成了掌上明珠,但就是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公主,在去湖南醴陵探亲的路上,却被人打劫了。

这欧阳老爷心急如焚可急坏了,沿途发了许多悬赏公告下去,还发话只要寻得女儿下落就赏1万大洋。

这下城里的人都知道了,于是有很多人自告奋勇,各个冲着那一万大洋,都想早点抓到歹徒领赏,可就是如此,几天下来那欧阳婉儿还是杳无音信。

欧阳明已经没心思做生意了,眼见着疼爱的女儿没了下落,自然是焦头烂额。

直到一连三天后,才有人半夜在大门上贴了传票,让他先准备好5万大洋等候下一步通知,并警告他不得报官,不然就撕票。

针对商人的绑票事件偶有发生,流寇的来历,大多是逃难、避祸的外来流民,他们性冷多疑,根基肤浅,渐渐成了流寇。

在外边不能伏匿,多潜于周围深山,成为隐患,从治理来说,成为当地政府一件很麻烦、很棘手的事情。

所以碰到这种事情,即使报官也不顶用。

可惜那欧阳小姐人才20岁,一定被吓着了,城里认识的人都说这姑娘乖巧心善,纷纷出面想寻回下落,还有人为她烧香祈祷。

这种风气和风雷镇倒是天差地别,大家的心绷着,也都想干点事,出于做生意的角度考虑,众人商议都愿意帮一把。

五月,山里天气刚刚回暖,坡上的树林已经郁郁葱葱,巴蜀的暖风为高耸的鲁班寨所阻挡,成为那边频繁的雨水,成为这边浓郁灰暗的阴云。

男人们窝在火塘前烤土豆,商量着狩猎的事情,女人们用铁片刮削着长了芽的洋芋,准备天晴晒成洋芋片,以解决粮食的不足。

东门内的赌局“荣聚站”传出赌徒们忘情的吆喝声和叮当的掷骰子声,乌烟瘴气的客栈里塞满了佛坪的赌徒,参赌的有城内的闲人儿,有守城的兵丁,也有不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闲打浪”。

面孔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无论熟悉与陌生,只要在赌桌上相遇,用不着介绍,都会成为对手和知音。

聚赌的人中有门内的几个弟兄。

我自个当然是没有参与赌博,而是在角落里,不动声色地看着吆五喝六的人们。

对付非常之人就得非常之手段,那发出绑票信息的人今天就在里头。

原来是那张传票暴露了这个人的行踪,流寇们不识字,就买了纸请了西城的老者写了字,还威胁一番不得将消息泄漏出去。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老者以前在私塾里给那欧阳小姐教过书,所以第二天这老者就登门主动交代了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