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没有生命,没有大气,只有一片死寂的荒原。
但就在音频播放到第八分钟时,地表某处的黑色晶体突然吸收能量,内部浮现出极其复杂的纹路,竟与人类DNA双螺旋结构高度相似。三分钟后,晶体崩解,化作细沙,随风散去。
四年后,地球上一台深空监听阵列捕捉到一段微弱回波,经过解码,仅有一行数据:
>[信号源:Proximab]
>[内容:重复接收。请求重播。]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最终,项目负责人在日志中写下:
>“也许他们不懂我们的语言,
>也不理解什么是爱、悲伤或思念。
>但他们听见了那十二分钟的寂静,
>并选择了回应。
>这就够了。”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倾听不仅是向内救赎,也可能成为星际间的通用语。
又是一个春天。
江南小镇的老吴去世了。葬礼很简单,只有几个老邻居参加。他的遗愿是将那台牡丹牌收音机埋在屋后桂花树下。
入土那天,恰逢清明雨歇。孩子们嬉笑着跑过田埂,其中一个踩到松软泥土,差点摔倒。他低头一看,发现地面微微隆起,像是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众人围拢查看,只见一株嫩芽钻出土壤,茎干透明,内里流淌着金色细丝。叶片尚未展开,却已发出极轻的“咔嗒”声,宛如老式录音笔启动。
老吴的女儿跪下来,轻声说:“爸,你放心走吧。我会好好听的。”
话音落下,那株植物忽然剧烈震颤,叶片全数展开,形如铃兰,色泽如玉。一阵风吹过,整片叶子共振出一段旋律??正是那年儿子演出的口琴版《茉莉花》。
村民们都说,那是老吴在笑。
而在遥远的太空,“心智冠层”依旧环绕地球旋转,像一层看不见的耳膜,持续接收着亿万次心跳、呼吸、梦呓与沉默。
某个宁静的午夜,空间站宇航员林远值班时,忽然看见舷窗外闪过一道银光。他调整望远镜,惊讶地发现那并非流星,而是一粒漂浮的光点,正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心智冠层”的螺旋完美契合。
他录下视频,传回地面。专家分析后确认:那光点的能量特征,与X-17最后现身时完全一致。
有人提议发射追踪器,却被否决。指令长在会议上说:
>“有些存在,不该被捕捉,
>只该被相信。”
从此,各国航天机构达成协议:任何探测器不得主动接近该光点。它被正式命名为“初聆者”,列入天文常驻目标清单。
每年七月七日,全球各地的孩子都会仰望星空,在心中默念一句话:
>“你好,我是新来的耳朵。”
而风,总会带来那句不变的回答:
>“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