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朱标把铜铃往手心一扣,“巷口第一约:路让担,摊让火。写在心里,明儿还这样走。”
“记住了!”掌勺的大嫂把擀面杖在案上一顿,“以后谁敢横着来,我先敲他!”
“别敲。”朱瀚笑,“先笑。”
午后,河风带着湿汽。小石桥拱得高,桥心窄,两边挑担的、推车的、背篓的你来我往。
桥头有个卖茶的老汉,炉火小小的,茶沫一开就落。
他的茶摊旁边,站着个少年,肩上背着一条磨刀石。
“磨刀,磨剪子嘞????”
他嗓门不小,喊得桥这头那头都能听见。
喊着喊着,忽然“哎呀”一声,差点和对面推棺木的木匠撞上。木匠脾气急,抬手就要推他:“眼睛长哪去了!”
少年一缩脖子,嘴里也硬:“我赚我口汤,你凶什么!”
火气又是一把就窜。
“重物慢。”朱瀚不知何时已站在桥心,把手一抬,挡住两边,“人语轻。”
少年和木匠同时一愣。
“你们看这桥心。”朱瀚点脚边那块石,“这块石头的纹最密,下面空,承重最差。重的慢一步,人话轻一点,桥就不响。”
他又指桥两侧那两条磨得发亮的石缝:“这里踩得多,最滑。谁快谁先摔。”
卖茶的老汉嘿地笑出声,抿了一口茶,“王爷说得对。”
“老丈。”朱瀚接过他的茶,温声道,“劳烦你明日起早半个时辰,在桥头挂个牌。”
“挂啥?”老汉问。
“两个字??‘慢行’。再加四个小字:‘人语要轻”。”
老汉笑眯眯点头:“这牌挂了,桥上就清净。”
木匠把肩往后一沉:“王爷,我担子重,我先慢。”
少年脸红了,挠着头:“我嗓门。。。。。。我小点儿。”
朱标把铜铃往桥栏上一挂,铃身轻碰木栏,“呤”地一声:“桥心第二约:重物慢,人语轻。”
“记住了!”卖茶老汉乐,“记在杯里,每人来喝我都说一遍!”
“别收钱。”朱瀚把茶盏还回去,“这四个字,你赚回来的,是桥。”
傍晚,渡口船影交错。前日西渡口的事还在百姓肚里温着,人人上船前都先摸一下腰间的钱袋子,再摸一下心口的纸“真”。
渡头有个矮桌,桌后坐了位刻印的老人,身边站着个小姑娘,扎着短短的发带,眼睛亮亮的。
桌上摆着三块木印:一真二假。
“瞧好了,”老人把三块印并在一处,““真”字这一竖,入深,边上有桂香。”
他抬眼看见朱瀚,欠了欠身,“王爷。”
小姑娘见到朱标,更是两眼发光:“太子哥哥!”
“我不姓哥。”朱标笑,“你是刻印老丈的徒弟?”
“我叫盼盼。”小姑娘挺胸,“我会刻‘真!”
“刻给我看看。”朱标把一块小木片递过去。
盼盼噌地把袖子一卷,拿起刻刀,“唰唰唰”几下,木屑落在她的鞋面上,鞋尖被木屑盖了一层雪。
她刻完给朱标看:“歪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