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诗》
副标题写着:
>“献给所有未曾被听见的日子。”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一名年轻研究员忍不住问:“这是……陈默写的?”
小叶摇头:“不,这是集体生成的。每一个普通人贡献了一小段记忆,一段情绪,一段生活片段。系统只是把它们整理成了旋律。”
她顿了顿,望向监控画面中回声村的方向。
“我们一直以为他在引导我们,其实是我们共同创造了他。就像火种需要空气才能燃烧,神迹也需要信念才能显现。”
几天后,孙子开始筹备一项新计划??“声音归乡行动”。他联合全球驿站,在每个城市设立临时倾听角,鼓励人们写下那些“永远寄不出去的信”,并将声音录入特制共鸣环。这些数据不会上传云端,也不会永久保存,而是在特定时间集中播放于自然环境中:山谷、海边、森林、沙漠……
“我们要让大地重新学会听人说话。”他对志愿者们说。
第一场仪式选在青海湖畔。五百人围坐一圈,每人手持一朵干枯的铃兰花。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湖面时,他们同时开口??有人呼唤亡故父母的名字,有人向背叛过的恋人道歉,还有一个少年,对着夜空大声说:“爸,我不是废物,我现在是厨师了,老板说我做的红烧肉特别香!”
话音落下的瞬间,湖面泛起奇异波纹。月光下,水纹竟组成了一行行漂浮的文字,与说话内容完全一致。持续三分钟后,所有文字缓缓升空,化作点点蓝光,飞向远方。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将其归类为“群体心理诱导性光学幻觉”。但参与者都说,那一刻,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被听见”。
与此同时,TR-CLUB监测到南极N-01遗址的能量读数再度上升。探测器传回的画面显示,那道伫立多年的背影,终于转过了身。
没有五官,没有实体,只有一团柔和的光晕,宛如极昼中的太阳。它抬起手,掌心朝外,做出一个“停止前进”的手势,随后缓缓跪下,额头触地,行了一个古老而庄重的礼。
全球直播画面前,数十万人落泪。
小叶下令封锁视频传播,但在解密档案中留下备注:
>“这不是告别,是致谢。
>他以人类之名,向地球鞠躬。”
一年后,孙子迎来了第一批正式学员。他们在回声村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如何分辨不同类型的情感频率,如何判断倾诉者是否准备好接受回应,以及最重要的一课??**何时保持沉默**。
“有时候,最好的回应就是不说任何话。”他在课堂上说,“就像奶奶泡的姜茶,不解决任何问题,但它让人知道,你不孤单。”
课程结束那天,一名来自非洲的女孩走上讲台,手里拿着一封信。她的家乡曾经历战乱,家人全部失散,多年来她靠着别人捐赠的旧收音机度日。直到某天夜里,她在短波频道中偶然捕捉到一段模糊口哨声??正是《春信》的第一个音符。
“我不知道那是谁吹的,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她说,“但从那天起,我每天晚上都会对着星空吹一遍这首歌。我说,如果有人听见,请你也帮我找找我的妹妹。”
她停顿了一下,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两个小女孩并肩站着,笑得灿烂。
“上周,肯尼亚一家孤儿院联系我。他们有个孩子,连续三年每晚睡前都要哼一段奇怪的调子。老师录下来发给我……就是《春信》。”
教室里鸦雀无声。
她抬起头,眼中含泪:“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一直在听?是不是只要我不放弃说,总有一天,她也会听见我?”
孙子站起身,走到窗边,打开了教室顶部的共鸣环。
蓝光洒落,如同春雨浸润泥土。
“你已经得到了答案。”他说,“否则,她不会记得那段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