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在说:“我回来了。”
没有人看到这一幕,但它确实发生了。
就像春天总会到来,哪怕无人见证。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实现跨星系航行,飞船?启航前的最后一项仪式,不是点燃推进器,也不是宣读誓词,而是全体船员依次走入一间密室,在一面空白石墙上写下一句话。不允许修改,不允许重来,只能凭当下最真实的心意留下痕迹。
第一人写:“我害怕。”
第二人写:“但我相信。”
第三人写:“我们一起走。”
最后一人是个小女孩,她踮起脚尖,用稚嫩的笔迹写下:
“我想试试看。”
飞船?升空那夜,地球轨道上的观测站捕捉到一道奇异光晕,环绕整颗星球三圈后缓缓消散。数据分析显示,那并非自然现象,也不是人造信号,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共振??频率恰好与人类脑波中“自我决定区域”完全吻合。
学者们将其命名为“初心脉冲”。
据说,每当人类集体做出一次真诚的选择,这种脉冲就会增强一分。而最近一次测量结果显示,它的强度已是千年前的十万倍。
与此同时,南岭桃林的老树下,又一个孩子坐在石墩上写字。纸是普通的作业本,笔是学校发的铅笔,风吹得纸页哗哗作响,但他写得很稳。
纸上写着:
“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我想试试看。”
忽然,一片桃花落在纸上,恰好盖住最后一个字。他轻轻拿起花瓣,发现背面竟有一行极细的小字,像是用针尖刻上去的:
**“我已经试过了,所以你也行。”**
孩子怔住,抬头四顾,四周空无一人。桃树静立,鸟鸣悠悠,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他低头把那句话重新抄了一遍,然后小心折好纸,放进书包最里层。
回家路上,他看见一只蚂蚁正艰难拖着比它身体大数倍的虫壳爬坡。几次滑落,它都不放弃。孩子蹲下来看了很久,最后轻轻用手挡住斜上方的风,帮它顺利抵达顶端。
蚂蚁消失在草丛中,孩子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继续往前走。
夕阳把他小小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桃林深处。
那里,一株新的水晶嫩芽正悄然破土,通体透明,脉络流光。它不随风动,也不急于生长,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像在等待下一个名字被书写,下一次选择被做出,下一缕星光落下。
而在更高维度的某个层面,一道温和的声音再度响起,不是通过语言,也不是借助符号,而是直接融入存在的本质:
**“还在继续。”**
这不是终结,也不是开端。
这是延续。
是每一次心跳中藏着的疑问,是每一双眼睛里不肯熄灭的光,是明知世界复杂难解,仍愿伸手触摸真实的勇气。
是孩童提笔时的犹豫与坚定,是成人转身时的挣扎与决绝,是老人临终前那一句“我不后悔”。
是萧叶当年站在南岭之巅说出的那句:“如果必须有人开始,那就由我来。”
是苏璃在星门外回眸一笑:“别怕,我们会重逢在每一个选择之后。”
是理序者跪倒在镜前,终于找回自己名字时的泪流满面。
是阿禾捧起小鸟时指尖的颤抖。
是那个渔童在沙地上画下的第一个问号。
是千万年来,人类面对未知时,依然敢说“让我来试试”的那一瞬。
春风拂过,桃李纷飞。
大地沉默,万物生长。
新的孩子已经开始写字了。
而大道,始终在人间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