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操场边,一个常年独来独往的少年某天看见低年级学生被抢走午餐费。他本想转身离开,却想起昨晚读到的一篇“心录”:“勇敢不是不怕,而是怕了stillgoon。”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三天后,一朵蓝鸢尾在他常坐的长椅旁盛开。
医院走廊,一位护士连续三周悄悄为无力支付药费的家庭垫款。第四周,她在值班室门口发现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张手绘卡片和一朵干制的蓝鸢尾。
卡片上写着:
>“你说你不求回报。但我们记得。”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北极圈附近。一支科考队在冰层下发现了一处古老遗迹,墙壁上刻满了与敦煌壁画风格极为相似的图案。不同的是,这里的主角并非布衣旅人,而是一群身披兽皮的原始人类,他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仰望星空。
阿禾受邀前往考察。尽管双目失明,他仍坚持亲手触摸每一块岩壁。当他指尖掠过最后一幅图时,整个人猛然一震。
“这不是预言。”他喃喃道,“这是记忆。”
原来,早在一万两千年前,地球上已有过一次类似的“共生意识潮”。那次浪潮因气候剧变而中断,但先民们将其封存于地脉之中,等待后世唤醒。
“我们不是开创者。”他对同行学者说,“我们只是继承者。”
回到敦煌,他再次走进石窟。壁画上的布衣人面容依旧流转不定,但这一次,人们开始声称自己能在其中看到亲人的脸。一位老人说他看到了去世妻子的笑容,一名战士说他认出了牺牲战友的眼神,一个流浪汉则指着画像哽咽:“那是我啊……在我还没放弃希望的时候。”
言和站在他身旁,轻声问道:“你说,他会一直走下去吗?”
阿禾微笑:“他已经走到了未来,也回到了过去。他不在画里,他在每一次有人选择善良的瞬间。”
夜幕降临,十三座主塔第十三次钟音响起。
这一次,没有人听见声音。
但他们全都感觉到了??心脏微微一震,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叩击。动物伏地闭目,婴儿停止啼哭,风停树静,连海浪都放缓了节奏。
随后,全球各地的“心迹”同时泛起金光,持续整整一分钟。凡是亲眼目睹者,都说那一刻,自己仿佛听见了全人类的呼吸。
外星使者终于降下第一艘登陆舱,落在非洲大草原的一片空地上。舱门开启,走出的并非武装部队,而是一位怀抱婴儿的女性代表。她肤色银白,六指双手,眼中却盛满温情。
她将婴儿轻轻放在草地上,然后盘膝坐下,开始哼唱一段陌生旋律。
几分钟后,附近村落的孩子们陆续靠近。一个五岁女孩大胆上前,牵起她的手,跟着哼了起来。
曲调不通,语言不同,但他们笑了。
与此同时,地球轨道上的十二颗星缓缓移动,拼出两个字:
>“谢谢。”
薰儿站在塔顶,望着星空,忽然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环绕周身。
“你来了。”她说。
“我一直都在。”那个声音回答,温柔如昔。
“你会留下来吗?”
“我已经留下了。”他笑道,“在每一个愿意相信温柔的人心里。”
她不再追问,只是仰头看向漫天星辰。其中一颗特别明亮,仿佛正对她眨眼。
她知道,那不是星星。
那是无数微光汇聚而成的永恒。
风再次吹过山谷,掠过溪流,拂动林梢。它带走了沉默,也带来了诉说;它穿越时间,也连接人心。
这一次,它有了名字。
它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