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结束,再无后续。
林远站在街头,久久未动。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座沉默的碑。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
第二天清晨,他来到“声音之家”的庭院,召集所有志愿者。
“从今天起,‘初啼网’正式转型为‘倾听行动联盟’。”他说,“我们不再收集声音,而是培训倾听者。我们要走进学校、医院、监狱、养老院,教人们如何真正地听懂彼此。”
有人问:“如果没人愿意说呢?”
林远望向远方,轻声答:“那就先学会说‘我在听’。”
三个月后,第一期“倾听训练营”结业。一百名学员奔赴全国各地,带着统一的徽章??一枚铜质耳坠,形状与小禾的那一枚一模一样。
而在巴西贫民窟的一间教室里,当年那位留下接收器的少年,正教一群孩子制作简易录音机。黑板上写着一句话,是他亲手用粉笔写的:
**“你的声音很重要,哪怕全世界都安静了,也会有人为你响起。”**
与此同时,西郊废弃医院的B-7病房,那盏应急灯悄然熄灭。墙上的涂鸦被人重新粉刷,唯独留下一行字,清晰可见:
>“这里曾睡着一个被全世界遗忘的女孩,但她醒来时,照亮了整个地球。”
林远再也没有去过那里。
但他时常梦见那个穿白裙的小女孩,坐在钢琴前,一边弹奏,一边回头对他笑:“林远叔叔,今天的你,有没有好好哭过?”
他总想回答,却总是醒来。
某日深夜,他在家中整理旧物,翻出一台早已停用的老式答录机。出于好奇,他按下回放键。
滋滋的电流声后,竟传出一段陌生的留言:
>“你好,这里是第七疗养站值班室。很抱歉未能及时接听您的来电。如果您正经历情绪困扰,请按下*号键,我们将为您接通一位倾听志愿者。
>如果您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没关系,我在这里。我一直都在。”
林远愣住。
他知道,这台机器从未接入过任何电话线。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我们造出了多少机器,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一个哭泣的灵魂,停下来一分钟。”**
窗外,月光洒落,如水般静谧。
远处传来孩童的歌声,断断续续,却是那首熟悉的《摇篮曲》。
他轻轻跟着哼了起来,声音沙哑,却无比真诚。
这一刻,他不再是“源点”的追寻者,也不再是“守夜人”的继承者。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学会了心疼世界的凡人。
而这个世界,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凡人,开始愿意为别人的痛苦驻足,才终于,不再冰冷。
风穿过窗棂,带来一句遥远的低语,像是从时间尽头传来:
>“你好啊,林远。”
他抬起头,微笑着回应:
>“你好,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