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到去世都没见过孩子一面。临终前攥着一张空白的出生证明,喃喃说:‘我没当好爸爸……’”
王乐天的手指颤抖起来。
接下来的几十页,记录了数十个类似的故事:有医生为保密条例放弃探亲假,错过母亲葬礼;有女工程师产后四十天重返岗位,在雪夜里背着孩子步行十公里接任务指令;还有夫妻同在一个基地工作,三年间仅靠编号通信,见面时竟认不出彼此模样……
最后一段写着:
>“我们不是英雄,也没想过被歌颂。我们只是相信,有些事总得有人做。哪怕没人知道名字,哪怕注定沉默一生。
>如果将来有人愿意讲这些故事,请别美化我们,也别神化我们。
>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后代:
>爸爸妈妈也曾害怕过、哭过、想逃过,但他们选择了留下。
>因为他们相信,黑暗尽头会有光。”
泪水无声滑落,砸在纸上,晕开墨迹。
他立刻联系团队,将这份资料列为《归途之前》补充素材,并决定增加一条新支线剧情??一位母亲隐瞒孩子夭折的消息,只为让丈夫安心执行任务。拍摄时,他亲自指导演员细节:眼神里的隐忍、手指抠进掌心的克制、深夜独自抱着空襁褓低声啜泣的瞬间。
剧组成员看完初剪版本后集体沉默。副导演哽咽道:“这哪是拍戏?这是在翻一座座坟墓,读一封封未寄出的家书。”
与此同时,《归途之前》正式入围金鸡奖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媒体评价其“以史诗之笔写凡人之心,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次精神回归”。
颁奖典礼当晚,王乐天穿着一身黑色西装走上舞台。聚光灯打在他脸上,刺目得几乎让人眩晕。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前,播放了一段幕后纪录片片段:他在青海高原采访时,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测控员拉着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同志,我不是为了得奖才干活的,但我希望国家记得我们没偷懒。”
台下掌声如雷。
当“最佳故事片”奖项揭晓,王乐天接过奖杯,站定麦克风前,却没有立刻发言。他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脸孔,良久,才开口:
“这个奖,不属于我。”
全场静了下来。
“它属于甘肃戈壁滩上那个追着风雪跑了五十米的妻子,属于四川山沟里三十年保存丈夫邮编的母亲,属于黑龙江边境线上守了一辈子雷达站的老兵,属于所有把眼泪咽进肚子里、把责任扛在肩上的普通人。”
他声音低沉,却清晰穿透整个会场。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缺声音,缺的是真相。可我想说,真正缺失的,是倾听的耳朵。我们习惯了追逐光芒万丈的胜利,却忘了问问,是谁在黑暗中点燃了火把?是谁在寒夜里站成了界碑?”
台下已有啜泣声响起。
“我曾经以为离婚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失败,是多年以来,我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是我用才华包装冷漠,用忙碌掩饰逃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观众席某处??林晚坐在那里,怀里抱着熟睡的小月,正静静望着他。
“但现在,我学会了低头看路,也学会了抬头看天。我终于懂得,伟大不在喧嚣之中,而在寂静深处;爱也不在言语之间,而在一次次转身离去时的决绝与坚守。”
灯光缓缓暗下,只剩他一人立于中央。
“请允许我,把这个奖献给所有‘中国沉默者’??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掌声爆发,经久不息。
几天后,教育部正式启动“影视进课堂”全国试点项目,《归途之前》成为首批入选教材的文艺作品。各地中小学陆续组织观影活动,并配套开设“家国记忆”主题课。许多老师反馈,孩子们看完电影后主动回家翻相册,追问祖辈的经历。
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爷爷以前总不爱说话,看了电影后,他第一次跟我讲了他在铁路上修桥的事。他说冬天河面结冰,他们跳下去用水泥堵裂缝,腿都冻烂了。我说你真勇敢,他摇摇头说:‘不算啥,大家都这样。’我现在明白了,英雄不是超人,就是像爷爷这样不说苦的人。”
王乐天读到这段文字时,正在工作室修改新剧本。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随即提笔写下一句话作为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