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 578 说好的松弛感呢(第2页)

578 说好的松弛感呢(第2页)

山路蜿蜒,老厂区依旧弥漫着机油与尘土的气息。陈小舟提着行李走进医院,远远看见病床上那个瘦得几乎脱形的女人。她睁开眼,目光浑浊,却在看到他的那一刻骤然亮起。

“儿啊……”她喃喃,“你回来了。”

他跪在床前,将录音机放在枕边,按下播放键。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她眼角滑下一滴泪。

整首《母亲走前夜》流淌完毕,她已陷入昏睡。医生说,这是她三天来第一次安稳入睡。

他在病房外守了一整夜。天亮时,护士送来一封信,说是老人昨晚趁清醒时口述,由护工代笔写下的:

>“小舟:

>

>妈对不起你,没能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但我一直记得,你小时候最爱趴在修车台上看星星。你说铁皮屋顶也能看见银河,因为雨水滴落的声音,像星星在唱歌。

>

>我不懂音乐,也不识字。可我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在替我说对不起,也在替我谢谢这个世界没放弃我们。

>

>别再怪自己当初没救下我。你早就救了??用你的琴声,把你妈的灵魂一点点拼了回来。

>

>活下去,继续唱。

>妈爱你。”

信纸被泪水浸湿一角。他把它贴在胸口,久久未动。

返程途中,他打开手机,发现“城市耳膜计划”官网更新了一则公告:第三期主题定为“遗失的回声”,鼓励投稿者寻找并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声音??老城区的叫卖声、祖母哼的童谣、旧工厂的汽笛……

他还看到一条私信,来自林小雨:“陈老师,我妈妈听了《楼梯间的光》,哭了很久。她说,她也曾是个不敢抬头的女孩。现在,她答应每周陪我去一次社区中心学吉他。”

他回复:“谢谢你,让我知道音乐不只是表达,更是连接。”

回到蓉城当晚,全家人围坐庭院,听他讲述此行点滴。说到母亲最后那句话时,朵朵突然站起来,跑到屋内拿出自己的蜡笔和纸,认真画了一条新的声波线。

“这是‘原谅’的声音。”她说,“开始很难过,中间有很多断点,但最后变得平缓,像风吹过树叶。”

陈小舟将这幅画扫描进电脑,作为新曲《修补》的封面设计。他决定把这首曲子献给所有背负愧疚前行的人??包括曾经的自己。

日子如溪流般向前。双胞胎满百日那天,社区举办了一场特别音乐会,名为“初啼与终章”。节目单上既有专业演奏者的改编作品,也有居民自发组织的即兴合奏。压轴环节,是由念音“主唱”的《摇篮曲?2024》。

舞台上,王淑芬抱着她,轻声哼唱。背景音乐是李安采集的家庭日常声响:文晓翻乐谱的??、朵朵跳格子的脚步、陈小舟调试琴弦的拨动、文建国写字时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最终汇成一段温暖的伴奏。

观众席中,几位曾参与“远程公益课堂”的残障青年自发组成手语合唱团,用手势演绎歌词。当最后一个音落下,全场起立鼓掌。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更多人默默掏出手机,录下这一刻。

散场后,文晓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是北京某音乐学院教授,也是“城市耳膜计划”的评审委员之一。

>“您的教材《耳朵的形状》已被列入全国公益艺术教育推荐书目。我们希望邀请您担任客座讲师,开展系列讲座。请问您是否愿意走出蓉城,让更多孩子听见您的理念?”

她把邮件读给李安听。他听完,只是笑了笑:“你觉得呢?”

她望着窗外的“回声”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孤独练琴的少女,也想起如今每个周末挤满客厅的孩子们。她轻声说:“我可以去,但必须带着他们一起去。这不是我个人的故事,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于是三个月后,一支由文晓、李安、陈小舟和孩子们组成的“家庭巡讲团”正式启程。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北一座偏远县城,那里有一所聋哑儿童学校。

演出当天,礼堂坐满了戴着助听器或依靠手语沟通的孩子。陈小舟走上台,摘下假肢上的防护套,露出金属关节。“我不能跳舞,但我能弹琴。”他说,“而你们,可以用脚尖感受震动,用掌心触摸频率,用心跳回应节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