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靠在门框边,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膝盖的疼痛变得遥远而轻微。
“你在想什么?”李安走过来,为她披上厚外套。
“我在想,当年那个躲在教室后排写五线谱的男孩,会不会也曾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幻想过这样的画面?”
“会的。”他搂紧她,“而且他会相信,只要坚持听下去,总有一天,琴声真的能把人带回光里。”
元旦前夕,一封来自维也纳的信件抵达家中。国际青少年音乐基金会邀请文晓担任年度驻校艺术家,为期半年,期间可携家属同行,并提供全额资助。附信中特别提到:“我们注意到您近年来致力于基层音乐普及工作,这正是我们希望推广的理念。”
晚饭桌上,全家人都等着她的决定。
王淑芬夹了一筷子青菜放进她碗里:“去吧,别耽误孩子前途。”
文建国默默写下一行字:**“翅膀硬了,就该飞。”**
陈小舟低头吃饭,没说话,但眼神里藏着不舍。
文晓放下筷子,看向李安:“你觉得呢?”
“我说过,你负责征服世界,我负责守住家门。”他笑了笑,“但现在,或许我们可以换个分工?这次换我陪你远行,让他们留在这里,把音乐继续传下去。”
最终,他们达成共识:文晓接受邀请,但提出增设“远程公益课堂”项目,每周通过直播为国内偏远地区学生授课;李安暂留蓉城主持“星光助学金”运营,并协助陈小舟筹备个人作品集出版;待半年期满,全家再一同返程。
出发那天清晨,天还未亮。院子里,“回声”树上挂着一条红绸带,上面写着朵朵的祝福:“姑姑早点回来,我学会了新的舞步!”
登机前,文晓最后一次回望这座小城。晨雾弥漫,银杏叶簌簌飘落,老宅门前的石阶上,李安站着挥手,身影清瘦而坚定。
飞机穿越云层时,她打开随身包,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那是陈小舟亲手誊抄的乐谱,题为《回家练琴》。他在扉页写道:
**“谢谢你没有放弃我。现在,我也想试着不放弃自己。”**
她在舷窗上呵出一口气,用指尖写下两个字:等我。
半年时光转瞬即逝。在维也纳的日子里,文晓不仅完成了系列大师课,更推动基金会与中国多所中学建立合作机制。她开设的“城市之声”线上课程累计观看超百万次,其中最受欢迎的一节,标题正是《如何用一把旧吉他唤醒一座城》。
归国当日,全家人早早守候在机场。朵朵举着一块手绘牌子,上面画着一架钢琴和一把小提琴,中间牵着一根红线,写着:“欢迎回家,我们的音乐家人。”
李安走上前,接过她行李箱,低声说:“我们都好想你。”
“我也想你们。”她望着眼前熟悉的面孔,忽然发现陈小舟已经学会用假肢稳定地按下琴键,而朵朵的舞姿竟与当年她第一次登台时如此相似。
春节前夕,一场名为“归来”的公益音乐会如期举行。地点仍是四钢礼堂,主题却是全新的??全部曲目由普通市民投稿,经筛选后由专业乐团演绎。压轴作品,正是陈小舟的《回家练琴》,由文晓小提琴独奏,李安钢琴协奏,朵朵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全场寂静数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起身,拄着拐杖走向舞台,递上一封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四个字:**“致恩师”**。
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2014年的教室,文晓站在讲台前拉琴,窗外夕阳洒进来,照亮后排一个戴着蓝布帽的少年侧脸。背面写着:
**“那年我没敢告诉您,我之所以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只为坐在空教室里听您练琴。您走了以后,我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声音。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它一直在我心里。”**
文晓捧着信,泪水无声滑落。她望向观众席,试图寻找那个身影,却只见无数双含泪的眼睛,映着舞台的光。
散场后,李安推着她在校园漫步。雪花静静落下,覆盖了“文晓?李安音乐厅”的牌匾,又悄然融化,仿佛时光本身也在为这份深情低语。
“你说,我们做的这些事,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轻声问。
“不能立刻改变世界。”他握紧她的手,“但至少,有人因为听见一段琴声,决定不再放弃梦想;有人因为一首歌,重新牵起了父母的手;还有一个失去手臂的工人,终于敢把自己的旋律唱给女儿听。”
他顿了顿,微笑道:“这就够了。”
元宵节当晚,老宅张灯结彩。全家围坐吃汤圆时,文晓忽然宣布:“我怀孕了。”
饭桌瞬间安静,随后爆发出欢呼。王淑芬激动得直抹眼泪,文建国用力拍掌,陈小舟不知所措地站起来又坐下,最后憨憨地笑了。
李安怔了几秒,猛地抱住她,声音发颤:“你说真的?”
“嗯。”她笑着点头,“医生说一切正常,只要注意休养。你看,连命运都在帮我们。”
“那这孩子姓什么?”他故意逗她。
“当然是姓文!”她瞪他一眼,“不过……可以先叫‘小回声’。”
春风吹过庭院,“回声”树的新芽悄然萌发。屋内,琴声再度响起??这一次,是李安抱着朵朵,教她弹人生第一个和弦。文晓倚在门边聆听,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婚戒,嘴角扬起一抹宁静的笑。
她终于明白,所谓幸福,不是站在世界的顶端被万人仰望,而是当你转身时,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一段旋律为你响起,一个人握着你的手,轻声说:
“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