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我娘子天下第一 > 第七百零六章(第1页)

第七百零六章(第1页)

“傻夫君,你一定要活的开开心心的,妾身我不想要看到你愁闷的模样。

只要夫君你可以活的开开心心的,妾身我做什么都愿意。”

齐韵双眸含情地看着柳大少在心里面默默地腹议了一番后,笑盈盈地低下头再。。。

夜深了,渭河的风裹着水汽拂过面颊,柳明志将手机放回衣袋,脚步却未动。他忽然想起父亲日记里一句未曾留意的话:“**真正的记忆,不在纸上,而在人眼里的光中。**”那时他只觉是文人感慨,如今才懂,那是对见证的执念??一个人记住,便有一道微光;千万人记住,黑夜便有了星图。

他缓缓坐下,背靠一块被河水冲刷得光滑的青石。头顶的银河仿佛垂落下来,与远处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他闭上眼,脑中浮现出这些年的面孔:赵红梅在讲台上颤抖的手,阿不都热合曼医生在雪夜里翻看病历的侧影,周慕云在录音机前低语时眼角的皱纹,还有王铁舟那封匿名信里潦草的一句:“我活着,不是为了逃避,是为了等你。”

“等我?”柳明志曾不解。现在他明白了。等一个能听见的人,等一个能把沉默串成声音的人,等一个不惧重压、敢把枕头剪开的人。

手机忽然震动。是一条来自“萤火链”系统的紧急推送:

>**【高匹配警报】**

>用户“西北老农1953”上传一段口述录音,内容涉及1970年甘肃某县集体饿死事件。系统AI比对发现,其描述细节与《沉默者日记》第页记载高度吻合,并与李砚农账本中标记的“冬粮缺口异常”数据交叉验证成功。

>该用户附言:“我活到八十二岁,今天才敢说。我娘临死前攥着我的手说:‘儿啊,别让后人以为我们没哭过。’”

柳明志心头一震。这不只是记忆的复现,是血脉的回应。他立刻拨通技术组电话:“启动‘血缘回响’模块,把这段录音推送给所有研究西北饥荒史的学者,同时标记为‘第一代亲历者终言’,加急归档。”

“可是……”技术员迟疑,“这段内容太尖锐,平台刚被约谈过,怕触发下架机制。”

“那就分散发。”柳明志声音平静,“拆成五段童谣形式,配上民乐旋律,走‘童谣计划’通道发布。标题就叫《粮缸底下的歌》。”

挂断电话,他望着河面出神。他知道,每一次发布,都是在刀锋上行走。可他也知道,若连这点痛都不敢触碰,所谓“记忆抗战”,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仪式。

凌晨三点,他回到西安寓所。灯未开,黑暗中却闻见一丝墨香。他怔了怔,摸索着打开台灯,只见书桌上多了一卷宣纸,压着一方旧砚。宣纸上用工整小楷抄录着《玻璃瓶里的信》全篇,笔迹清瘦而坚定,末尾署名:**陈素芬**。

柳明志呼吸一滞。这不可能。陈素芬早在1986年便失踪于云南边境,官方记录为“越境未归”。可这字迹,与父亲日记中提及的纸条如出一辙,连“春天”二字的写法都一模一样??那一撇总爱微微上扬,像要挣脱纸面。

他颤抖着翻开宣纸背面,一行小字浮现:

>“明志:

>我没死。我在等你读完那本日记。

>昆明西山脚下,茶马古道第三岔口,有座废弃邮局。地窖铁柜中,存有‘三人谈’最后十年的会议记录,以及你母亲未寄出的信。

>她一直知道你在找真相,但她选择沉默,是因为怕连累你。

>现在,轮到我开口了。

>??素芬”

泪水无声滚落,滴在“母亲”二字上,墨迹晕开,像一朵悄然绽放的花。

他当即收拾行装,天未亮便驱车南下。七百公里山路,他几乎未停。沿途经过秦岭隧道时,收音机突然自动切换频道,播放起一段老式广播录音:

>“……今日天气晴,气温回升。请广大听众注意,近期有不实历史言论在网络传播,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请勿轻信、勿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柳明志冷笑一声,关掉收音机。他知道,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个人意志。他们怕的不是谎言,而是真相以如此温柔的方式归来??借一首童谣,一支钢笔,一个老人的临终遗言。

抵达昆明时已是第三日黄昏。西山苍翠,雾气缭绕。他按地址寻去,果然在一条荒草掩映的小道尽头,找到那座破败邮局。门锁锈死,他用工具撬开,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地窖在楼梯下方,铁柜藏于墙内,需用特定角度敲击砖缝才能弹出。

柜中整齐码放着十余个牛皮纸袋,编号从1981至2001。他抽出最后一袋,封面写着:“致未来读者:当我们都不在,请替我们说一次真话。”

里面是三封信。

第一封,母亲笔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