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结束,会议室鸦雀无声。
“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陈着终于开口,“教人识字、明理、维权、互助。如果这叫危险,那这个国家的底线,未免太低了。”
一周后,纪录片被悄悄送往三十多位专家学者手中。其中一位退休大法官看完后写下评语:“这不是煽动,是启蒙。真正的稳定,不来自于压制声音,而来自于让更多人学会用规则说话。”
风向再次悄然变化。
国庆前夕,司法部联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启动“乡村振兴法治护航行动”,首批试点涵盖一百个县市。发布会上,发言人特别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普法,支持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群众依法维权能力。”并现场展示了“共学平台”的“法律实践指南”模块。
当晚,陈着收到一条短信,发信人是李志远??那位曾在工地夜校学习、如今已成为社区调解员的农民工。
>“今天镇里开会,放了你们的片子。书记说,以后每月都要组织村民看一次‘共学课’。我站在台下,听着大家讨论宅基地确权,忽然觉得,这些年吃的苦,都没白费。
>灯在,我就在路上。”
陈着回了一个字:“好。”
深秋时节,平台迎来一次重大技术迭代。
“共学3。0”系统上线,核心是“认知链”引擎??它不再只是推送课程,而是根据用户的学习轨迹、生活场景、地域特征,自动生成个性化成长路径。比如,一个云南茶农完成种植技术课后,系统会自动推荐“品牌注册”“直播带货”“环保认证”等后续课程,并匹配nearby的合作社案例和专家连线。
更关键的是,“实践反馈闭环”正式启用。每一个用户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拍照、录音、表单等方式上传,经审核后转化为“经验值”,积累到一定数值,即可解锁更高阶资源,如一对一导师辅导、小额创业基金申请资格、甚至推荐至地方政府扶持项目库。
短短一个月,超过四十万人提交了“实践成果”。
湖南岳阳一位养殖户用学到的水质监测方法,发现附近化工厂排污超标,举报后获生态环境局奖励两万元;
陕西榆林几位留守妇女组建“剪纸合作社”,通过平台对接非遗传承人培训,作品打入海外市场;
广东佛山一名物业保安考取了初级消防工程师证书,带领团队整改小区安全隐患,被提拔为安全主管。
而最让陈着动容的,是一个来自安徽阜阳的包裹。
里面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封面写着《共学笔记?张桂芳》,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身份证复印件:女,五十二岁,文盲。翻开内页,每一页都密密麻麻画着符号和拼音标注的汉字,旁边还贴着打印出来的课程截图。她把“婚姻家庭法”那一章抄了整整十七页,最后一行写着:“我知道了,离婚也能分钱。”
附信只有几句话:
>“我丈夫打我三十年,孩子劝我忍。去年听了你们的课,我去法院起诉离婚,法官判我分到房子一半。我现在在镇上开了个小卖部,自己管账。
>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不是废物。
>我也能活。”
陈着把这本笔记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人质疑他们的方向,他就默默递过去。
冬天来临前,一场意想不到的合作落地。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发来正式函件,提议共建“青年自强行动计划”,将“共学平台”纳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标配工具包。首批合作城市包括成都、武汉、沈阳、银川等地,内容涵盖技能提升、心理支持、创业孵化、社区参与四大板块。
与此同时,中国残联主动接洽,希望定制“无障碍学习系统”:为视障用户开发语音交互课程,为听障群体配备手语讲解视频,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学习终端租赁服务。
“我们以前总以为,教育是从起点公平开始。”林小雨在内部总结会上感慨,“但现在发现,真正的公平,是给每个人重新出发的机会。”
陈着补充了一句:“而且要相信,哪怕起点再低的人,也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腊月初八,北方飘雪。
陈着接到一个视频通话请求,来自西藏双湖县的一个帐篷学校。画面上,十几个藏族孩子裹着厚棉衣,围坐在一台“共学盒”前,正跟着课程学唱《我和我的祖国》。老师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完整唱完一首汉语歌。
有个小女孩怯生生地对着镜头说:“叔叔,我想当老师,可以吗?”
“当然可以。”陈着努力让声音平稳,“你会是个好老师。”
“那……我能教别人唱歌吗?”
“能。”他说,“你还能教他们读书、写字、懂法律、爱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