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沉思许久,召集边军将领与工部代表开会。会上,他提出一项惊人计划:**反向输出**。
“我们不能一味封锁。”他说,“不如主动向归顺部落提供有限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小型机械工坊,生产农具、磨面机、抽水泵??条件是必须接受我方监理,并承诺永不用于军事。”
众将哗然。
“这岂非资敌?”
“不然。”胡澄解释,“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仿造劣质品,不如光明正大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一旦他们尝到便利,自然不愿再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况且,这些工坊将来也可成为我军情报节点、物资补给站。”
于谦得知后,拍案叫绝:“此乃‘以机化夷’之策,胜过十万大军!”
计划迅速推行。短短两个月内,宣府、大同、蓟州沿线十二个归附部落相继设立“协作风坊”,第一批蒸汽犁与净水器投入使用。更有蒙古少年自愿报名赴京学习算学,成为首批少数民族“技术童生”。
冬至那日,南京城飘起今冬第一场雪。
胡澄立于工部别院门前,看着一群孩子在新修的水泥广场上放风筝。那风筝与众不同,骨架内置微型发条装置,可控制尾翼摆动,飞行轨迹灵活如燕。一名小女孩跑过来,仰头问他:“老爷爷,你说以后能不能造出会飞的船?”
胡澄蹲下身,认真答道:“会的。而且不需要火,也许靠风,也许靠电??一种比磁石更厉害的力量。”
女孩眼睛发亮:“那我能去开吗?”
“当然。”他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只要你肯读书,肯动脑,未来的天空,属于每一个敢想的人。”
当晚,他收到潘筠的回信。信中说,“海定号”装甲测试顺利,新型铆接法使接缝强度提升五成;林小铁已抵福建,带来南京设计的“航海记忆盒”原型;此外,兴化湾渔民自发组建“海上救援队”,配备改装快艇与信号灯,本月已救起遇险船只七艘。
最后一行字写道:
>“你说得对,机器终将改变人心。昨日有个老渔夫对我说:‘姑娘,以前我们敬海龙王,烧香磕头;现在我们信罗盘、信汽笛、信你们造的灯塔。’
>我哭了。原来我们真的在替神做事。”
胡澄吹灭烛火,推开窗户。
雪仍在下,覆盖了城市的屋檐与街道,却掩不住远处铁路站台的灯火。一列运煤车正缓缓驶出,烟囱喷吐着白烟,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笔直的线,仿佛一支指向未来的箭。
他知道,这场变革早已超越个人意志,成为时代洪流的一部分。
而他自己,不过是恰好站在了风口之上。
翌日黎明,一道诏书自内廷发出:
“着胡澄总揽全国工程事务,兼领‘格致院’院长,统筹科技发展;设‘技术监察御史’六员,直属皇帝,监督各衙门落实新政;凡阻挠创新、贪污项目经费者,不论品级,一律严惩不贷。”
同日,北京国子监正式宣布:明年科举增设“格物科”,考试内容包括算学、物理、机械原理,占总分三成。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有儒生焚书抗议,称“圣道沦丧”;也有世家暗中遣子报考“女工班”,只为提前掌握新技术红利。杭州一家书院甚至公开张贴榜文:“本塾即日起开设《蒸汽机入门》课程,每月收费二两银,限额二十人。”
而在遥远的福建海岸,第一缕春光洒在“海定号”的钢铁龙骨上。潘筠站在船台上,望着东方升起的朝阳,轻声念出铭刻在舰首内壁的一句话:
“此舰所向,非为征伐,乃为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