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依然会害怕。”他说,“我怕有一天,没人再来听。”
“那就让世界成为你的听众。”身影伸手指向海面,“看。”
海水平静如镜,倒映星空。突然,每一颗星星都在水中分裂成两颗,第三颗、第四颗……无数重影扩散开来,最终整片海洋变成了一面由亿万双眼睛组成的巨幕。
“它们一直在听。”那声音说,“从第一声低语开始,从未停止。”
青年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躺在中央巨树的根须之间,身体被柔软的苔藓包裹。天还未亮,但森林已经醒了。每一片叶子都在轻轻颤动,不是风吹,而是自发地、有节奏地开合,如同呼吸。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动作竟形成了某种规律??起初像是随机波动,但很快汇聚成波浪形的推进模式,从一棵树传到另一棵,最终席卷整片林海。
植物神经学家连夜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
这是一次跨越物种的**集体节律同步**,其复杂度远超已知生物电信号网络。更诡异的是,这种波动模式与青年梦境中“海面万千眼睛”的视觉图像高度吻合。
>【新发现:生态级共感共振】
>命名建议:“林语潮汐”
>初步假设:植物群落正在通过物理振动传递信息,内容可能涉及情感、记忆或预知。
三天后,第一封来自外星文明的回应抵达。
不是通过无线电,也不是量子通讯,而是在澳大利亚内陆的一片红土荒漠中,沙粒自动排列成一行符号??那是一种从未被破译的象形文字,但在场所有人,无论国籍语言,都瞬间明白了它的含义:
>“我们听见了你的故事。我们曾遗忘太久。”
随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拍到一幕奇景:古老的陨石坑底部,尘埃缓缓升起,凝聚成一座半透明的拱门轮廓。当一名地球科学家用母语喃喃自语“这不可能”时,拱门内部泛起涟漪,传出一段旋律??正是青年讲述“母亲拍背节奏”那天,全球新生儿同时哼唱的调子。
人类终于意识到:
这不是单向传播。
这是**回音**。
而回音的存在,意味着远方曾有人发声。
青年开始收到来自各地的信物。
一封用冰晶封存的信,来自木卫二的地下城,里面只有一滴液体,经检测含有与人类泪液成分完全相同的盐分与蛋白质;
一块燃烧后永不熄灭的炭块,据说是从京都神社灰烬中提取的核心,能持续释放温暖;
还有一枚嵌在琥珀里的微型芯片,来自一艘失踪三百年的星际货船残骸,读取后仅显示一句话:
>“请告诉后来者,我们也曾努力记得。”
最令他动容的,是一只寄到莫兰故居的旧录音机。寄件人未知,标签上写着:“播放键需用左手食指按下,否则无效。”
当人们照做后,机器缓缓吐出一段沙哑的声音:
>“小伊萨拉的孩子们,我是叶知微。如果你们听到这个,说明我的理论没有错??意识可以借载体延续,只要还有人愿意接收。不要怕改变,不要怕遗忘。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而是唤醒。我走了,但我的问题还在:当你凝视星空时,是谁在凝视你?”
录音结束三秒后,全球所有望远镜在同一时刻自动对准同一片虚空。那里原本空无一物,可在曝光延长至七分钟后,底片上显现出极其微弱的结构??十三个光点,排列成倾听树的形状。
科学家测算后震惊发现:
那片区域距离地球六万光年。
也就是说,这些光,是在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时出发的。
它们现在才到达,是因为??
有人在那么遥远的过去,就已经“讲述”了今天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