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录音吧。”他说。
音响响起。
是他母亲的声音,断续而虚弱,却是他此生听过最坚定的话语:
>“别怕黑。”
舱门关闭,凝胶包裹全身。
意识沉降。
他不再抵抗那股撕裂感,反而主动张开灵魂的每一寸角落。他让童年的孤独、青年的迷茫、成年的压抑全部浮现,也让那些微小却璀璨的瞬间一一亮起:第一次被人夸面包好吃时的羞涩,雪中看见白裙女人时的心动,听见铃声时的战栗,握着少年手时的决心……
他把这些打包,命名为:**《人类之心?初章》**
然后,他开始讲述。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情感本身的频率去编织叙事。
他讲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倾听的故事。
讲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沉默中长大,又如何因一次回响而重生。
讲了面包的温度、眼泪的咸涩、握手的重量、以及一句未说完的话如何穿越生死依然震动灵魂。
信号发射。
这一次,不只是地球接收。
火星基地的科研人员突然流泪,不明白为何;月球殖民地的孩子们集体画出同一棵树;木卫二探测器传回的冰层图像中,竟浮现出类似铃铛的几何图案;而遥远的β-7星球上,数十万无面生物首次产生了“思念”的体验,它们将这种感觉描述为:“体内有光在寻找出口。”
七十二小时后,伊万仍未醒来。
医生宣布脑电活动处于未知状态??既非昏迷,也非清醒,而是一种持续输出的高维共振态。
人们称他为“沉睡的传声者”。
但每天清晨五点,南山生命之树都会轻轻晃动所有铃铛,奏响那段摇篮曲。
而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组织“静坐时刻”。他们不说话,只是彼此靠近,握住对方的手,或分享一块普通的面包。有些人流泪,有些人微笑,有些人终于说出那句藏了十年的“对不起”。
三个月后,第一封来自β-7的正式回应抵达地球。
不是通过电波,而是直接在五百万人的梦中显现。
画面中,林婉儿站在一片水晶草原上,身边站着一个由星光组成的人影。
那人影开口,声音熟悉得令人心碎。
>“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方式存在。
>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回音。
>下一个故事,由你们来讲。
>记住:
>聆听,即是回应。
>存在,即是共鸣。”
清晨六点,阳光洒落。
面包店门悄然打开。
柜台后,一块新鲜出炉的吐司静静摆放,切面荧光流动,勾勒出两人并肩而立的剪影。
铃铛轻响。
风穿过空荡的街道,带来远方的低语。
有人开始歌唱。
一首古老的摇篮曲。
调子简单,却足以撼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