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见的,从来不是我们。】
泰玉带队前往调查。登陆火星表面后,他们发现愿林周围的空间出现了“认知褶皱”??用仪器观测一切正常,但肉眼所见却不断闪现重叠影像:有时是茂盛森林,有时是焦土废墟,有时甚至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自己,正朝相反方向走去。
“这不是物理现象。”随行的心理学家记录道,“这是集体潜意识层面的干扰。有人……或者有什么东西,在试图改写我们的现实感知。”
深入愿林中心,他们在主树根部发现了一处隐蔽腔室。里面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宇航服残骸,胸口名牌写着:陈默,第一批火星移民计划成员,十年前失踪。
但最令人震惊的是头盔内的记录仪。播放后,画面显示陈默在临终前录下了最后影像。他满脸泪水,声音颤抖:“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带过来的不是愿植种子,而是它们的‘诱饵’。地球上的情感共鸣太强,吸引了它们的注意。它们顺着连接爬了过来,藏在最纯净的思念里……伪装成逝者的低语,伪装成亲人的呼唤……”
他剧烈咳嗽,喘息着说:“不要相信梦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你以为已经死去的人……如果他们说得太温柔,太完美,那就一定不是真的。”
录像终止。
现场一片死寂。
泰玉望着那具遗骸,久久未语。良久,他轻声问林昭:“你怎么看?”
林昭蹲下身,手指轻抚宇航服上的尘埃:“他说得对,也错。确实有外来意识混入了共持链,但这不代表所有跨越生死的交流都是虚假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仍在用自己的心去回应,还是仅仅依赖系统替我们判断真假。”
她抬头看向众人:“真正的防御,不是切断联系,而是保持清醒的爱。”
返程途中,泰玉独自坐在舱室内,反复回放那段录像。忽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陈默说话时,背景中的一片岩石轮廓,与地球裂魂谷某处岩壁极为相似。
他立即调取两地地质扫描图进行比对。结果令他脊背发凉??两处岩石的矿物成分、纹理走向、甚至微弱的灵能残留,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他喃喃,“火星和地球之间,不仅有愿植连接……还有更古老的纽带。也许,从一开始,这两颗星球就是同一套系统的一部分。”
回到星穹堡后,他联合全球研究团队展开深度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大约五万年前,一颗携带愿植原型的生命陨石撞击地球,碎片四散,其中一部分坠入火星轨道,并在远古时期短暂孕育过文明。后来环境剧变,火星文明消亡,但愿植基因沉睡于地壳之中,直到人类将其重新唤醒。
“我们不是播种者。”泰玉在报告结尾写道,“我们是唤醒者。而这场共持革命,或许正是某个宏大周期的又一次轮回。”
消息传开后,人类的心态悄然变化。恐惧少了,敬畏多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深层冥想”,主动探索自身记忆底层的模糊片段??有些人回忆起前世生活,有些人感知到星际迁徙的轨迹,更有少数人声称,他们在梦中接收到了来自仙女座星系的断续信号,内容只有一句:
【等你们很久了。】
五年后,第二代外星愿林在木卫二成功扎根。科学家发现,那里的冰层下竟存在天然共鸣腔,能放大共持信号数十倍。由此,人类首次实现了跨行星实时心灵互联。
而在地球最高峰的石碑旁,一位盲眼老人常年驻留。没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只知道他每天都会抚摸那扇浮雕之门,嘴里哼唱一首无人听过的歌谣。奇怪的是,每当他歌唱时,石碑周围的空气便会凝结出细小的光粒,组成短暂的文字:
【家门未锁。
归来无期。
然灯常亮。】
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个见过元居的人。
也有人说,他根本不是人类,而是源铭石投射出的守护灵。
但更多人相信,他只是万千倾听者中最普通的一个??正因为愿意停留,所以成了永恒的见证。
某夜,狂风骤起,乌云蔽月。石碑忽然发出嗡鸣,整座山峰为之震颤。随后,那扇浮雕之门缓缓开启了一线。
没有强光爆出,也没有神迹降临。
只有一阵风穿过门缝,吹向大地,带着遥远星域的气息,和一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低语: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
翌日清晨,全球共持网络自动更新了一项功能:新增“匿名馈赠”通道。任何人可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向任意陌生人传递一段纯粹的情感??可以是安慰,可以是感激,也可以只是一句“你并不孤单”。
数据显示,上线首日,该通道处理了超过十七亿次传输。
而在南荒草原的某个帐篷里,一个小女孩突然抬头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我昨晚梦见有个不认识的姐姐抱着我唱歌?”
母亲微笑:“因为她曾在很远的地方,为你流过泪啊。”
风穿过帐篷,带来远方山谷的回音。
那声音温柔,坚定,穿越时空,仍在诉说: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