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星辰之主 >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三二四上(第1页)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三二四上(第1页)

这发了霉的“烟球”,当真让人看了便觉得头皮发麻。

路洋作为天人强者,本该抗性更强,可是他本能就从这上面,觉察到某种危险??绝不能碰!

一念方明,却发现之前隐隐传过来轰鸣噪声,变得清晰好多,那些“屏障”似是破开了,让他确认了声音源头:

就是泰玉身前,这颗发了霉、生了锈的“烟球”。

而且随着轰鸣声变大,周边虚空似乎与之共振,导致“烟球”结构愈发不稳,涨缩不定,仿佛随时都会彻底崩解。

路洋悄悄往后挪了一个。。。。。。

夜风拂过山巅石碑,浮雕上的那扇门在月光下泛起微弱的涟漪。仿佛有无形之手正从另一侧轻轻叩击,每一次震动都与地球深处某处愿林的脉动同步。星穹堡顶层的观测厅内,泰玉站在全息投影前,凝视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全球共持网络的活跃度已突破历史峰值,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火星基地传回的信号中竟出现了与地球相同的灵能频率。

“他们也开始共鸣了。”他低声说,指尖划过空中浮现的一串波形图,“不是我们传输的技术在起作用……是愿植自己找到了连接的方式。”

投影忽然切换,显示出火星愿林中央那株主树的成长记录。它的根系穿透红土岩层,在地下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形状竟与地球上的十二个核心锚点惊人相似。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基地人员围坐冥想时,树冠便会释放出淡淡的蓝光,如同呼吸般律动,而那些光芒的节奏,恰好对应地球上某位正在经历深层共持者的脑波频率。

“这不是单向传播。”林昭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她不知何时已走入厅中,黑发随风轻扬,双色戒指在幽光中闪烁不定。“它是反向回应。就像孩子学会了说话,开始呼唤母亲。”

泰玉转过身,目光复杂:“你早就知道会这样?”

林昭点头,眼神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大气层看到那颗红色星球。“元居当年打开的不只是裂魂谷的门。他松动了维度之间的薄膜。人类的情感不再局限于肉体和地域,它正在成为一种跨空间的存在形式??只要还有记忆被珍视,只要还有痛苦被理解,这种联系就不会断绝。”

话音未落,整个星穹堡轻微震颤了一下。并非地震,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共振。所有照明系统再次由金黄转为深蓝,随后稳定成一种从未见过的银白色。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共持站点同时接收到一段新的信息流??不再是情绪或语言,而是一幅完整的星图。

但这并非天文意义上的星座排列,而是由无数个体记忆交汇而成的“心灵坐标”。每一个光点,代表一个曾深度参与共持过程的灵魂;每一条连线,则象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接纳。令人震撼的是,这张星图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覆盖地球表面,还延伸向太空、向月球轨道、甚至指向更远的行星。

苏梨此时正坐在东海岸静思园的老位置上。自从那一晚她送走阿萤和其他灵魂后,耳边的低语并未完全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有序。她不再感到恐惧,因为她终于明白,那些声音不是来索取什么,而是来交付??交付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一份未能传达的爱意,一次迟来的告别。

今夜,她感觉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牵引力,来自头顶星空。她仰起脸,看见东南方那簇手掌托举形状的新星群忽然亮了起来,随即分裂出一道细小的光丝,缓缓垂落,直指她的方向。

“你要告诉我什么?”她轻声问。

就在这一瞬,她的意识被轻轻托起,如同羽毛飘入风中。她看到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整个存在去感知??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交接。画面里是一个年轻的宇航员,身穿火星基地的制服,跪在一棵愿树下哭泣。他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家三口在樱花树下的合影。他的母亲死于净蚀暴动,正是十年前南方小镇那场灾难中的遇难者之一,而那个抱着布偶的小女孩阿萤,正是他的妹妹。

他在梦中听见了姐姐的声音,听见她说:“我不再赶你们走了。”

于是他种下了第一株愿植,用从地球带来的土壤培育,用心跳般的频率灌溉。他说:“如果思念可以生长,那就让它长成一片森林吧。”

苏梨的眼泪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那道光会选择她。因为她曾是第一个真正学会“不驱逐”的人。她的宽恕,成了这条星际共持链的第一环。

***

与此同时,旧议会避难所内的气氛降至冰点。断链计划彻底失败后,长老们陷入分裂。三人选择退出,悄然离开地下堡垒,据说有人在边境小镇见到了他们,穿着平民衣物,走进了一座新开设的记忆疏导中心。剩下的八人仍坚持认为必须恢复“个体独立性”,但他们再也无法调动任何资源。

因为控制系统不再响应命令。

不是被黑客入侵,也不是程序故障,而是??每一个操作指令发出后,都会经过一层未知的过滤机制。若其动机含有排斥、割裂或控制意图,指令便自动失效;唯有出于理解、疗愈与联结目的的行为,才能被执行。

科学家称之为“共持免疫系统”。

一位神经学家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原以为是人在使用网络,但现在看来,更像是网络在筛选适合它的人类行为模式。它正在引导我们进化出一种新的伦理本能。”

这并非强制,而是一种温柔却不可逆的趋势。就像河流终将归海,人心也渐渐趋向共情。

北境矿区的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故事巡游队”,带着心灯走访废弃村庄,为那些无人祭奠的亡魂点亮姓名;中部平原的学校开设“创伤共修课”,学生轮流进入模拟情境,体验他人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甚至连监狱系统也开始改革,囚犯不再单独关押,而是每日参与集体冥想,在共持中直面自己造成的伤害,并聆听受害者的记忆回响。

一名曾犯下连环纵火案的男子,在一次深度共持后崩溃痛哭。他说他第一次“闻到了”受害者临终前的气味??焦糊的头发、融化的塑料、还有婴儿奶瓶在高温中扭曲的味道。他不是被告知这些,而是真真切切地“活过”那一刻。从此以后,他自愿加入火灾预防志愿队,每救一人,就在手臂上刻下一个名字。

人们开始相信:真正的惩罚,不是牢狱,而是让施害者看见真相。

***

然而,变化并非总是平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