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2章
“是啊,杜二娃那小子还真是搞笑得很。”
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杜二娃立马就打电话回来报喜了。
奶奶、大姑、爸、妈和姐姐挨个儿打了一个遍儿。
兴奋得不得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得找人照顾他媳妇。
他有任务呢,一出海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一点。
田静还没退休,自然不可能去照顾儿媳妇;而他丈母娘又在帮着红卫带孩子,杜二娃开口想让丈母娘去照顾自家媳妇,结果幺叔说他是在挖墙脚。
这倒把杜二娃搞不会了:丈母娘照顾自己的闺女,怎么就算是挖墙脚了?
最后还是宁医生的父母站出来说孩子长大一些了,他们也会带了,才把杜二娃的丈母娘腾出来了,那位大姐又马不停蹄的赶去照顾闺女了。
杜红英想着自己五个孩子生孩子自己都没有这么出力,所以很自觉的每年给孙子孙女一些钱作为补偿。
那啥:不出力就出钱呗,反正钱财是身外之物,她又不能带进土里去。
而且,这辈子的她最大的特点就是钱多房多!
这不,刚说上几句话,又来电话了。
“大杂院要拆迁?行,我知道了,我回去找一找房产证,后天吧,嗯,后天我回京办手续。。。。。。”
赵大琼听杜红英在电话里说就抿嘴笑了。
看看这个表妹眼光总是那么的独特:买房子不管老破大,一律拿下。
据说京城就好几个大杂院,买的时候人家都唯恐她买下后悔,结果愣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付钱办手续。
最近两年拆迁了一套又一套。
电话挂完,杜红英一声叹息。
“看吧,眼看都要过年了,我还得去一趟京城办手续。”杜红英倍感无奈。
“你这是幸福的烦恼,甜蜜的负担。”赵大琼笑问:“是哪一个院子要拆啊?”
“是挨着文菊罗成那个院子要拆。”
“那文菊那个院子也要拆了?”
“要拆,那边要建一个什么综合楼。”
“罗成文菊才是划算呢。”当年买那个院子才花了几千块钱,现在赔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干哪一行能这么挣钱?说真的,我们开厂也没这么能赚啊。”
把房子买了放在那儿,多年后就能赚好大一笔,回报率真高。
最关键的是,还不用操心。
不像她开厂,操不完的心。
有订单操心完不成;没订单操心亏本。
为这事儿,兰勇都有意见了,说还不如不开这个厂,那笔钱随便投资什么也能赚回来。
但是赵大琼却发现自己的箱包厂开在家乡是一件好事儿。
只有家乡的公司厂矿企业多起来了才能留得住年轻人,年轻人留下了,老人才有人照应,孩子才有人教育。
用红英的话说,当一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她的箱包厂还有不少可以拿回去做的计件的工作,对那些身有残疾又想独立的人来说很友好。
“她们确实是抓住了机遇。”
在那个年代,他们还和自己一起合伙开几个服装店,赚的钱文菊也学她买房,共买了三个大杂院,以前是收租,现在是拆迁,赔款也有小几百万了,比她们的工资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了。
不过,文菊后来把服装店兑出去了,因为她们出了规定从政人员不准做第二职业更不准经商。
要么就辞职要么就专心为人民服务,文菊的事业做得很出色,自然选择了专心从政。
但这两口子,从此以后都不用为钱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