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时多方势力在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无外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为当时求娶张家女者甚多。而张家也左右摇摆,有站队的意思。这些人中武王表现的最为积极热情,武王的母亲如贵妃也同张家来往密切,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张家女大概要嫁武王。不想皇上突然来了这么一招,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周益惶恐难安,心里只记挂着自己没有信守承诺,叫他的遥儿受委屈了。姬遥可不会柔肠百结的小女儿家的内耗,她迅速做出决断,反而安慰起了周益,让他高高兴兴的迎娶张家女,什么都不要多想。
这件事后来的走向有些惊险,她也不知因何缘故,宫里的贵妃忽然要召见她。
深宫之中,皑皑白雪,小宫人领着她七绕八绕,她直觉不对,以为这小宫人有什么阴谋,正要大声呼救。一人自另一个方向走了出来,刚一露面,姬遥就噤声了。
青年很急迫,张口第一句就是“长话短说”,随即直言来意,问她周益要娶张家女,她是何想法。姬后心里咯噔一下,倒也没和他玩弄心眼子。青年恍然,说:“你就要大祸临头了。”随即也没多说,让她照着自己的话去做。
不久之后姬遥才知道,原来德胜皇帝一直知道她在背后给周益出谋划策,有个贤内助没什么不好,如此男人才能专心忙事业。坏就坏在,姬遥什么都插一脚,连朝政大事都有独到的见解,她教周益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正是触到了皇帝的逆鳞。
过世的端静皇后,人人都到她飞扬跋扈,脾气火爆,却不知她是个有大才的人,尤其是朝政大事自有雄才伟略。德胜皇帝起先很尊重她也虚心接纳她的建议,后来发展成皇后恃才傲物,多次对皇帝口出恶言,甚至还扬言德胜皇帝无能不配坐这天下之主,应换她来做!
端静皇后被冷落,幽禁,最终香消玉殒。
自此后德胜皇帝对女子过问朝政尤其敏。感多疑,甚至还有妖道进言,这大周的天下四代之内,必会云遮避日,女子当权。
虽然后来德胜皇帝过世后,英王将那妖道抓住审问,才知是那妖道一直知道皇帝因为先皇后的缘故一直有心结,故意顺了他的心胡说,而后再假装做法以正龙气,混个一官半金银财宝无数。
却说当时,姬遥听了青年的话,同贵妃交谈时,贵妃夸她大气,对于周益要娶张家女不仅不苦恼,反而劝服丈夫,是个好妻子的典范。姬遥便落下泪来,一副小妇人的模样,说:“贵妃娘娘待我亲切,如同姬遥的亲眷长辈一般,姬遥怎能不妒不酸,心里也是苦啊……”后来她就倒了一肚子的苦水,又着重夸了大公主,说自己每日都苦读《女德》,以大公主为标杆典范。
等她从后宫出来安全到了家,后背都是湿的,感觉脚还踩在棉花上,没落在实处。
不多久,她假意听从贵妃的建议,从贴身侍女中,找了一个容貌性情与张氏女有几分相似的人送到周益床上。也果断放弃了同张家女搞好关系的打算。
后来,因为这事,大长公主还和姬遥发生了争吵,说她居心不。良,心思恶毒。
周盈(大长公主)同张家女是闺中密友,自然向着她。
年少时的周盈因为写了一本叫《女德》的书——主要采集了古代女子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重点歌咏女子贞节柔顺孝义等美好品质。这本书得到了德胜皇帝的大加赞赏,曰:“大公主此书,足可垂于后代”。并下令印刷发行。由此,周盈成了全京城贵女典范。
姬遥却对此嗤之以鼻。或许周盈的本意是好的,她自己心思单纯,被父亲教导的忠君爱国,柔顺谦和,写一本歌咏女子的书,是真心觉得那些女性是她的榜样,值得赞美。却不想,这本书被大肆推广后,却成了女性的枷锁。
不过姬遥很聪明,从第一次见面就给周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几年,她贴心的照顾周益,又为他生儿育女,作为亲姐姐看在弟弟和侄儿侄女的份上,自然对她也只有客气和照拂。谈不上交情,却也从未犯过红脸,心生膈应。
这次却因为密友的缘故,对她意见很大。甚至闹翻了脸。
消息传到宫里,贵妃转述给德胜皇帝听,皇帝英明神武,并不想让自己看上去小家子气,装作不关心后宅事,听完后,冷嗤一声:“果真是妇人见识!”
德胜皇帝永远都不知道,周益会和姬遥闹翻,皆因谢孝儒从中挑拨。
此后数年,姬遥一直小心谨慎,再不敢冒头,也为周益出谋划策,却藏得很深。只专心念书有时也扮作男子偷偷外出听名士高谈阔论。想起来的时候就故意同王妃闹个不愉快,却也微妙的维持着一个度。当然了,同周盈的关系也从未缓和过。
直至德胜皇帝驾崩,英王之乱。
悬在姬后头顶的宝剑轰然崩碎。
随着周益的叔伯兄弟们在战乱中接连被杀害,周益整日整夜的惊慌失措,睡不安寝。姬遥虽然也怕,但是更多的是兴奋,大概是德胜皇帝在时,她被压抑的太狠了,深刻的明白了权势的重要。无数个日夜中,她从先前只想做个闲散王爷的侧妃,也想丈夫更进一步,争一争这天下之主。而她的底气就是谢家和张家。
此后她再不隐藏,为丈夫鼓劲加油,出入他的书房,同他的幕僚商议对策。刚开始大家对她意见很大,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眼界胸襟不输男子,甚至某些点子还让人拍案叫绝。后来大概是觉得没有姬遥吹枕头风,周益真的是带不起来。况且姬遥一心为了大周江山,又有谢孝儒从中调和,大家也渐渐的也就默认了她的存在,直至后来,周益做不了主的时候,就直接问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周益登基。
张皇后产子后感染了产褥热,不久撒手人寰。
当时朝局不稳,张家因为张皇后的缘故,视姬遥为眼中钉。而双生子出生时,周益一激动,给俩孩子以“江山社稷”为意取名,无疑又让张家人心生猜忌不满。
为了安抚下臣,姬遥拒不继任皇后,又故意在一次宴会上,当着大小朝廷命妇的面表示,等她的俩个儿子养到十岁就送去封地,远离京城。
不久后,高宗皇帝在张家施压,以及姬遥的催促下立张皇后之子周仁为太子。
又隔了一年,正式册封姬遥为皇后。
此后十年,姬后一直专精政务,协助皇帝打理朝堂内外,有什么在朝堂上皇帝听不进去的,大臣们也会转个弯儿同姬后说,让她去劝,去得罪人。
这十年间,姬后大概是为了表现出自己言而有信,稳住雍州世家,对她的双生子并不亲厚优待,一直到十岁封王送出去,母子关系一般。
对此,男人们觉得她言而有信,是个大气睿智的女人。
女人们则觉得她太过心狠。
但不管男人女人心里隐隐的觉得这个女人有些可怕。
至于姬后心里怎么想的呢?虽然她面上不承认,但她却是比很多人都理性冷静,说句天性凉薄都不为过。同围着灶台孩子转相比,她更喜欢万人跪俯在脚下的快意。
随着她越来越多的干涉朝政,高宗皇帝又对她言听计从,大长公主明嘲暗讽过几次无果后,不得不措辞严厉的写了一本《女训》借机敲打姬遥,这中间的很多内容,是有违人性的,连她自己都做不到。不过当时,她只一门心思找姬后的茬。就像一个人在发怒吵架时一样,只想压别人一头,根本顾不上那么多。后来《女训》流出,又挂了大长公主的名,反而成了男性压迫女性的工具。父欺女,夫欺妻,婆欺媳。大长公主再是后悔,想收回那些话,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