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深知,天子此举,除了担忧联军之外,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爭取建功之机。
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敬意,抱拳紧握,声清如泉:“陛下所虑深远,末將岂敢推辞?请陛下宽心,末將已向公孙將军请命,移营西北协防玄德將军,但凡赵云一息尚存,定保联军西北寸步不失!”
到了第三日,高览的禁军骑兵,已借著训练骑兵之名,悄无声息地移动到了预定位置。
赵云的千余部卒,也已经到位。
刘备更是加派了数倍斥候,严密监视小平津对岸的一举一动。
说实话,这三日,刘辩的心弦始终紧绷著。
因为按照他的计划,这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每一次调动都如履薄冰。
他既要防备董卓的突袭,又要提防袁绍的猜忌,还要確保几部人马的调动能够看起来合情合理,並非事先暗地里通气。
而对此,刘辩只能默默祈祷。
希望董卓……能慢一点,再慢一点,给他……多一点时间。
万幸,这三日,小平津方向,风平浪静。
除了孟津对岸的西凉军营,依旧旌旗猎猎,河上巡侍船只挑衅不断外,毫无异动。
而刘辩精心构筑的三处奇兵,终於在他悄无声息的运筹下,悄然成型。
第一处布局,刘备亲率本部最利索的一千步卒,隱秘驻扎在小平津渡口对岸不显眼之处,每日不间断监视河岸,隨时准备报信,只待猎物踏入陷阱。
第二处布局,张飞、关羽各率一千精锐,埋伏在小平津对岸道路两侧的高地之后。
第三处布局,赵云率领千余公孙瓚精锐,在小平津通往联军腹地的必经之路附近游弋策应,等待刘备处信號,隨时准备给予渡河之敌背后致命一击。
而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道防线。
则是刘辩驻扎的天子营帐,高览统领的一千天子禁军在前,驻守於联军西北腹地一处开阔之地。
此处,虽说会被从小平津渡河的敌军上岸进入大路之后第一眼看见,但若是骑军,同时也能第一时间衝击向敌人。
这一千禁军,是刘辩手中最锋利的剑,也是他最珍视的底牌。
这些日子以来,在高览的高强度训练之下,这一千天子禁军,下马杀敌不用说,即使在马上,也能够做到人马合一,进退自如了。
虽说关於马上战术战阵,还尚未掌握,但是骑兵本就对步卒有著先天的优势,刘辩觉得,把他们放在最后一条防线,收割残局,应是没有问题。
况且,刘辩深知宝剑锋从磨礪出的道理,再精锐的部队,也需要血与火的淬炼。
而眼前这场即將到来的、由他亲手导演的伏击战,正是磨礪这支“王师”雏形的最佳战场。
將他们放在最后一道防线,既能確保战局可控,又能完成战场收割,这算是是不错且难得的磨练机会。
……
眼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陷阱已布下,猎网已张开。
只等西凉军这条“大鱼”,自投罗网。
……
然而,董卓的动作,却慢得出乎刘辩的意料。
第四日……
第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