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旁人说得,她却没资格开口。
身为魁,陪客卖笑本是本分。
胡大老爷初次登门,便是了银子的。
难道因自己动了心思,觉得他是个良人,就该让他接纳自己?
她心中千般念头翻涌,手上的动作不知不觉停了下来。
胡大老爷微微侧首,瞥了她一眼,而后闭目拿起澡巾,自顾自地搓洗起来。
水声惊醒了出神的楚依依。
她慌乱地看向沉默的胡大老爷,暗暗懊悔自己的失態。
她想解释,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得默默服侍他沐浴更衣。
隨后,她看著胡大老爷与那猎户打扮的隨从谈笑风生,自己却只能在一旁布菜斟酒,连话都插不上半句。
直到胡大老爷饭毕吩咐返程时,她才猛然惊醒——
自己……这是失宠了?
皇宫內,灯火初明。
坤寧宫內灯火辉煌,將整个殿堂映照得通明。
朱元璋身著便装,坐在灯下仔细翻阅著一本厚重的奏摺。
对面,朱標与马皇后正凑在一起,低声说笑著。
这场景寻常得不像皇家应有的模样,却又恰恰是朱家最真实的日常。
许久,朱元璋眉头紧锁,重新翻回奏摺前几页,看完其中內容后,沉重地嘆了口气。
“唉,標儿!”
“儿臣在!”
“你这主意,莫不是又受了那天惟庸的影响?你真打算这么办?”
朱元璋面色纠结地望著儿子,语气中透著鬱闷。
朱標却从容一笑。
“父皇心里其实赞同伯父的提议,只是顾虑太多,担心新政会动摇大明根基,所以犹豫不决。”
“或者说,您觉得这些事可以徐徐图之,对吗?”
朱元璋听罢,不仅没有宽慰,反而更加头疼。
朱標说得越清楚,就越说明他已深思熟虑,难以说服。
可身为父亲,该劝还是要劝。
“標儿,你看看你奏摺上写的。”
“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就这两条,足以得罪天下读书人和地主!”
“到时候,你的贤名怕是要毁於一旦!”
“何必非要如此?”
“咱不愿你还没继承大业,名声就比咱还差!”
朱元璋语重心长,字字句句皆为儿子著想。
上次胡惟庸进宫时,早已將新政的利弊剖析得透彻。
许多政策虽有利於大明、有利於百姓,却会损害士绅利益。而这些人又掌握著喉舌之权,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口诛笔伐。
正因如此,朱元璋虽比朱標更渴望推行新政,却仍旧选择循序渐进。
他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愿儿子的威望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