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刘琦此刻特意点明非嗜杀之人,既是宣示自己不同于那些残暴之辈,更是要以这种居高临下的宽宏姿态,先在气势上彻底压服这些败军之卒。
而当刘琦身旁的亲卫齐声复诵,声浪层层传开,确保每个角落的俘虏都能听清。
这话落在八千江东降卒耳中,却激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许多士卒非但没有感激刘琦,反而因为刘琦那居高临下的语气,胸中那股因败得糊涂而积压的怒火烧得更旺了。
他们原本都憋着一股窝囊气——那一夜败得实在太冤,黑暗中不知多少人是被自己人踩踏,或是稀里糊涂就被缴了械。
此刻听到刘琦这般“宽宏大量”的施舍语气,更是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不少士卒心想,:若不是那夜中了埋伏,黑灯瞎火地乱了阵脚,若是堂堂正正列阵而战,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当下便有不少士卒对刘琦怒目而视,人群中甚至响起几声压抑不住的冷哼。
他们紧握着拳,脖颈上青筋暴起,若不是被缴了械,当下就有士卒要暴起而涌上高台,拿刀问问刘琦老子刀锋利否?
刘琦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不过刘琦非但没有动怒,反而眼底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欣喜,唇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笑意。
先前刘琦还担心这些江东士卒,在经历如此惨败后,在面对自己的故意宽宏大量言语后,若只剩下麻木与恐惧,那这些士卒便与行尸走肉无异,只能充作苦役。
但此刻他们眼中仍有怒火,胸中尚存不甘,这恰恰说明他们心气未失,骨子里仍是悍勇之士。
这等士卒,只要运用得当,恩威并施,便能将他们从败军之士迅速转化为可用的精锐。
刘琦虽然取得了江夏大捷,名动天下,但刘琦深知争霸天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切不可因一时胜利而自得自满。
是以,刘琦很快便将目光投向了江东,而眼下孙策新丧,孙权大败,江东腹地空虚动荡,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是以,刘琦需要大量熟悉江东水土、通晓水战的兵员来充实自己的力量,为下一步顺江南下、鲸吞江东做准备。
眼前这八千尚有血性的江东健儿,只要运用得当,便能迅速转化为可用的精锐,成为刘琦下一步经略江东的重要力量。
是以,刘琦转头对随行的几名文官吩咐道:“即刻着吏员、皂隶,将此八千人详加甄别,凡年纪尚轻、体魄强健,且观其神色怨怼不深者,另列一队。”
刘琦这一手分化工夫极为老辣。
降卒虽众,但只要区分开来那些年轻力壮、心中怨气不深的,往往更容易被收编同化,只要给予出路和希望,很快就能转化为忠诚的战力。
而将那些怨气深重或体弱年长者分开安置,既能避免他们在军中煽动不满,又能通过屯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可谓一举两得。
命令下达,早已候命的数十名吏员皂隶领着数百名士卒立即行动起来。
他们手持名册,在降卒中穿梭,依照刘琦定下的标准仔细甄别——拍拍年轻人的臂膀,查验身上的伤疤,更重要的,是观察每个人的眼神和神情。
“你,站到左边来。”
“这个年纪大了,记入屯田册。”
“这个眼神不对,先单独看管。”
营中顿时忙碌起来,八千降卒被吏员们像筛米般仔细筛过。
约莫一个时辰后,队伍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拨:左边约五千人,多是二十到三十岁的青壮,虽面带几分敌意,但也并非孙权死忠分子,对于皂隶的命令至少是听得懂。
右边约三千人,则多是年纪较长或身上带伤,神情也更显麻木,或对于皂隶的命令充耳不闻。
刘琦对这个结果颇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