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翻阅,目光在“通商范围”“货物限额”“约束条款”等条目上一一停留,嘴角渐渐扬起一丝笑意:
“此条约虽为粗浅之制,却也抓住了要害:只谈通商,不涉其他,倒是稳妥。”
正如朱由校所言,这份通商条约的核心仅围绕“贸易”展开,并未涉及领土、外交等复杂议题,堪称大明与西夷通商的“基础框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明对西夷船只的约束彻底放开。
条约明确规定,只要大明境内有西夷所需货物,无论数量多少,西夷均可按需订购,大明官府不得无故阻拦。
“陛下圣明。”
杨弘备适时开口,补充道:
“三国接到条约后,已迅速提交了首批订单。葡萄牙订购十万匹生丝、一船瓷器,总价四十五万两白银。
西班牙更为阔绰,订下二十万匹生丝、一船瓷器、两船茶叶,总价高达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唯有荷兰态度敷衍,仅订购五万匹生丝,价值十五万两白银。”
朱由校听到荷兰的订单数额,眉头微挑。
荷兰人野心勃勃,此前在南海屡屡挑衅,如今虽参与通商,却仍存观望之心,不愿投入过多。
看来是有坏心思在里面的。
但他并未过多在意,反而指着明细上的订单总额,对两人笑道:
“单是这首批订单,便已有近两百万两白银的交易额,可见海贸之利,远胜预期。”
方从哲连忙附和:“陛下所言极是。此前臣等亦未料到,西夷对我大明生丝、瓷器、茶叶需求如此旺盛。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谨慎。
“我大明当真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生丝?”
难道是要学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
朱由校却是轻轻一笑,说道:“元辅无须担忧生丝之事,科学院改良的织机,如今产量十倍增,产量不是问题。”
科学院?
方从哲愣了一下。
没想到陛下鼓捣出来的东西,还真有用?
他心中不禁有些震惊。
难道
陛下早就准备开海之事了?
若是如此
陛下的布局就太过深远了。
呼~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将自己的另外一个担忧,说了出来。
“陛下,老臣还有另外一个担忧,货物数量激增,需确保运输安全。
若这些货物在大明海域遭遇劫掠,西夷恐会心生疑虑,日后未必再愿前来贸易。”
朱由校点头表示赞同。
“此事朕已有考量。放开船只约束,是为吸引西夷前来,可若连货物安全都无法保障,便是本末倒置。
日后天津水师需加强对沿海航线的巡查,尤其是从大沽口到南海的商道,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巡查的时候,顺带查查,这些西夷有没有走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