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与大明的仇恨,不死不休。
誓师之后,便是论功行赏。
皇太极以“稳定局势、辅佐新汗”为由,封阿济格、杜度为多罗贝勒,让他们各自统领部分旧部。
对于在攻伐朝鲜战役中立功的将领,如图尔格、佟养性等人,也纷纷晋升官职,赏赐金银、奴隶。
而他自己的嫡系属下,更是得到了重点提拔。
兵部承政,户部承政的位置牢牢掌控在他亲信手中。
最关键的变革,在于八旗旗主的调整。
皇太极作为新汗,直接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
这三旗不仅兵力最雄厚,还掌控着赫图阿拉周边的大部分马场与粮田,是大金的核心军事力量。
阿敏因“劝进有功”,被任命为正红旗、镶红旗旗主。
不过这两旗因代善在抚顺战役中全军覆没,如今只剩下留守的四分之一人手,且大多是刚招募的新兵,甲胄不全、兵器简陋,实力远不如从前。
阿济格统领正蓝旗,杜度统领镶白旗,巴雅喇统领镶蓝旗,这三旗虽保留了一定兵力,却也因此前的战败损失惨重,难以与皇太极直接掌控的三旗抗衡。
至此,大金的权力架构被彻底重塑。
皇太极通过“殉葬除隐患”“歃血聚人心”“封赏固嫡系”“调旗控兵权”四步棋,将大金的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彻底结束了努尔哈赤死后权力分散的局面。
只是,这场权力洗牌虽暂时稳定了内部,却难以掩盖大金的颓势。
八旗兵力锐减,粮草匮乏,逃兵现象仍未杜绝,而明军随时可能挥师北上。
站在太庙的台阶上,皇太极望着赫图阿拉城内稀疏的炊烟,心中清楚:
他虽掌控了权力,却也接过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大金的生死存亡,就看他接下来能否创造奇迹。
皇太极眼神闪烁。
该打一场胜仗,以凝聚人心,给他皇太极立威了!
如今大金上下,虽表面臣服,暗地里仍有不少人观望:
旧贵族怀念努尔哈赤时期的鼎盛,士兵担忧前途未卜,蒙古附庸部落更是首鼠两端。
唯有一场实打实的胜仗,才能让这些人真正信服,让他们看到自己这个新汗王,有能力带领大金走出困境,重现往日荣光。
而这场“立威之战”的目标,皇太极早已在心中选定。
科尔沁部。
一来,“柿子要捡软的捏”。
相较于虎视眈眈的明军,科尔沁部虽也是蒙古强部,却无坚城可守,且内部部落林立,人心未必齐整。
二来,科尔沁部近来的所作所为,早已让皇太极怒火中烧。
自依附大明后,这些蒙古人便以为有了靠山,屡屡派游骑越过边境,骚扰大金的牧场,劫掠女真百姓的牛羊,甚至还放言“大金已是落日,早晚要被大明吞灭”,这般挑衅,正好给了皇太极出兵的理由。
可冷静下来细想,皇太极又深知此战的难度。
如今大金兵力锐减,精锐只剩三万余,若倾巢而出攻打科尔沁,抚顺方向的熊廷弼必然不会坐视。
明军一旦趁机北上,赫图阿拉便会陷入空虚,到时候腹背受敌,大金恐怕真要万劫不复。
“只能用计了。”
皇太极在书房中踱步,一个大胆的计划渐渐在心中成型。
他当即下令:“传巴岳特部台吉恩格德尔觐见!”
不多时,一个身着蒙古贵族服饰的中年男子便快步走入书房,他身材魁梧,脸上带着几分恭顺,正是恩格德尔。
此人出身内喀尔喀五部,算是蒙古诸部之中,对大金最忠诚的了。
即便在努尔哈赤战死、大金危难之际,也始终没有动摇,是皇太极眼中少数可信任的蒙古贵族。
“奴才恩格德尔,拜见大汗!”
恩格德尔刚一进门,便对着皇太极行跪拜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