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快步上前,伸手拉起她的手,笑着说道:
“皇后来得正好,朕正准备传膳,不如就陪朕一同用晚膳?”
张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抬手示意身后的宫女将食盒奉上,柔声说道:
“陛下,臣妾正是为晚膳而来。臣妾新研究了几道用番薯做的菜式,在民间很是受欢迎,便特意让尚膳监的厨子做了些带来,想请陛下尝尝味道。”
“哦?番薯做的菜式?”
朱由校来了兴致,目光落在宫女打开的食盒上。
看来。
当初自己的一句话,皇后是真把他记在心里了。
推广番薯之初,北直隶的百姓起初都将番薯视作“贱食”,认为是喂猪的粗粮,即便官府大力倡导,愿意种植的人也寥寥无几。
后来还是他授意《皇明日报》连载番薯的营养价值与烹饪方法,又让张嫣带头,领着后宫嫔妃与朝中贵妇在宴席上食用番薯,甚至将番薯菜式纳入宫廷膳食,才渐渐扭转了百姓的观念。
如今在京城,“贵人们都吃番薯”已成风尚。
百姓们也不再将番薯视作“贱食”,反而争相种植、购买,番薯的销量节节攀升,连带着河南、山东等灾区的番薯种植也推广开来。
朱由校心中暗自感叹:皇后这“带货”能力,可比后世那些宣扬奢侈品的商家厉害多了。
那些商家能把塑料袋卖出天价,靠的是噱头。
而皇后能让百姓改变对番薯的偏见,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引导,既解决了百姓的饥馑之患,又为新政添了助力。
说话间,宫女已将食盒中的菜式一一摆上桌。
张嫣走上前,亲自为朱由校介绍:
“陛下,这第一道是‘火焰拔丝地瓜’。
御膳房的师傅先将番薯切块炸至金黄,裹上熬好的浆,快速拉丝做成金丝鸟巢的模样,中间还填入了核桃、杏仁等坚果碎。
上桌前再浇上少许烈酒,点燃后便会有火焰缭绕,既好看又好吃。”
朱由校看向那道菜,只见金黄的番薯块被晶莹的丝包裹,点燃的烈酒在丝上跳动着蓝色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焦与坚果的香气,让人食指大动。
他拿起银筷,夹起一块放入口中。
番薯的软糯、浆的香甜与坚果的酥脆在口中交织,口感丰富,远超他对番薯的预期。
“味道不错!”
朱由校赞许地点了点头,又看向另一道菜。
张嫣笑着继续介绍:“这几道是用红薯粉做的。
这盘是‘红薯粉蒸肉’,用红薯粉裹着五肉蒸制,肉质酥烂不腻,红薯粉吸满了肉汁,格外入味。
这碗是‘红薯粉汤’,里面加了虾仁、青菜,清爽可口。
还有这盘‘红薯粉糕’,是用红薯粉混合糯米粉蒸制的,蘸着蜂蜜吃,甜而不腻。”
最后,她指向一道造型精致的冷盘:“陛下您看这道‘牡丹红薯雕’,是师傅将蒸熟的红薯雕刻成盛开的牡丹模样,瓣层层迭迭,栩栩如生,再淋上桂蜜,既好看又解腻,是臣妾特意让师傅做的。”
朱由校看着那朵“红薯牡丹”,瓣纹理清晰,色泽金黄,点缀着晶莹的桂蜜,确实精致得不像一道粗粮做的菜。
他夹起一片“瓣”放入口中,红薯的清甜混合着桂的香气,口感绵密,让人心生愉悦。
“没想到番薯竟能做出这么多样,味道还这么好。”
朱由校放下银筷,看向张嫣,眼中满是赞赏。
“皇后为了推广番薯,倒是费了不少心思。若不是你带头引导,百姓们怕是至今还把番薯当贱食,新政的推广,也要多走不少弯路。”
被朱由校夸赞,张嫣微微低头,脸上泛起一抹红晕,轻声说道:
“陛下说笑了。推广番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妾身为皇后,本就该为陛下分忧,为百姓出力。
只要能让百姓们不再受饥馑之苦,大明的根基能更稳固,臣妾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张嫣自小便接受着最严苛的闺阁教育,夫子教她《女诫》《内则》,母亲教她相夫持家之道。
当初她能在数千秀女中脱颖而出,并非只因容貌出众,更因她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