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安排的。”许峰打断了她:“这是工作的需要。伊莉莎·安德烈耶夫娜上尉,你有在东方工作的经验,精通汉语,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同时,你又是苏维埃的功勋军官,忠诚可靠。这个职位,非你莫属。这是元帅的任命,不是我的施捨。”
他把“元帅的任命”几个字咬得很重。
伊莉莎怔住了。她看著许峰认真的脸,看著他眼里的不容置疑。
她知道,这是他为她想出的,一个能让她接受,又能保全她尊严的办法。
把一份私人的人情,包装成一项公事的任命。
这个男人,总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噹噹。
伊莉莎极力想和他撇清关係,想独自承担一切。
可是,当他真的为她披荆斩棘,为她铺好一条路的时候,她心里那座用倔强和自尊筑起的高墙,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裂缝。
一股暖流,从心底深处,慢慢地涌了上来。
她看著他,看了很久,终於,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许峰就离开了旅馆。
莫斯科的清晨寒气逼人,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扫雪车在发出单调的轰鸣。
他没有去找伊万,这种事情,伊万掺和进来只会更麻烦。他需要直接和能拍板的人对话。
阿尔巴特街的旧书店还没开门,许峰在街角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坐了下来,点了一杯热气腾腾的格瓦斯。
他没有联繫米哈伊尔的办法,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等待。
他相信,既然合作已经开始,对方一定有留意他动向的渠道。
果然,不到一个小时,书店那扇熟悉的门被推开了。
米哈伊尔穿著那件黑色的呢大衣,像一头熊一样走了出来。
他左右看了一眼,目光在街角的咖啡馆里与许峰对上,隨即不动声色地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许峰放下几个戈比,跟了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在清晨空旷的街道上穿行,最后拐进了一条僻静的后巷。
“出什么事了?”米哈伊尔转过身,眉头紧锁。计划才刚开始,他最怕节外生枝。
“我需要一个人。”许峰开门见山。
米哈伊尔的表情放鬆了一些,只要不是计划本身出问题就行:“什么人?”
“伊莉莎·安德烈耶夫娜,前上尉。”许峰报出了名字:“我需要她担任这次『农业援助计划在莫斯科方面的总联络官。”
米哈伊尔的眉毛挑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探究:“伊莉莎?我记得她。因为你的事,被调去了西伯利亚。后来听说回来了,在乌拉尔的一家工厂里。”
“她现在就在莫斯科,在一家兵工厂当质检工人。”许峰纠正道。
米哈伊尔沉默了。一个在战爭中立过功,精通汉语,有著丰富对敌斗爭经验的军官,最后沦落到去当一名普通的工人。
这背后意味著什么,他心里一清二楚。
克里姆林宫里的那些齷齪事,他见得太多了。
“这是你的私人请求?”米哈伊尔的语气很平静。
“是公事。”许峰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之间的合作,时间跨度长,涉及的物资数量庞大,中间环节繁多。”
“国防部、农业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铁路运输部门……你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在这些部门之间穿针引线,確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他看著米哈伊尔,语速不疾不徐:“这个人,必须对我们东方人的行事风格了如指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產生误会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