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胡适的声音(全3册) > 中学国文的教授1(第3页)

中学国文的教授1(第3页)

(2)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据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3)教员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参考材料。例如读章行严的文章时,教员应该讲民国三四年的政治形势,使学生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主张调和,为什么主张联邦。

此外的方法,上文第三章已讲过,可以参用,不必重说了。

六、文法与作文从前教作文的人大概都不懂文法,他们改文章全无标准,只靠机械的读下去,读得顺口便是,不顺口便不是,总讲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那样做。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做国文教员。所以我把文法与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

先讲文法。

第一年,专讲国语的文法。要在一年之内,把白话文法的要旨都讲完。为什么先讲国语的文法呢?

(1)因为学生有了八年的国语文,到中学一年的时候,应该把国语文的“所以然”总括起来讲解一遍,作一个国语教育的结束。(2)因为先有了国语的文法作底子,后来讲古文的文法便有了一种参考比较的材料,便更容易懂得了。(我现在编一部《国语文法草案》,不久可以成书,此地不能细说国语文法的怎样编法了。)

第二三四年,讲古文的文法。

(1)用书现在还没有好文法书。最好的书自然还要算《马氏文通》。《文通》有一些错误矛盾的地方,不可盲从;《文通》又太繁了,不合中学堂教本之用,但是《文通》究竟是一部空前的奇书,古文文法学的宝库。教员应该把《文通》仔细研究一遍,懂得了,然后可以另编一部更有条理,更简明易晓的文法书。

(2)教授法讲古文的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的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让我举几个例。

例一,白话说“我骗谁?”古文要说“吾谁欺?”白话说“你爱什么?你能做什么?”古文要说“客何好?客何能?”这是不同的句法。比较的结果得一条通则:“若外动词的止词是一个疑问代名词,这个疑问代名词在白话里须放在外动词之后,在古文里须在外动词之前主词之后。”

例二,《论语》“阳货欲见孔子”一章,阳货在路上教训了孔子一顿,孔子答应道:“诺,吾将仕矣。”同类的例如“原将降矣”,“赵将亡矣”。既用来表示未来的“将”字,何以又用表示完了的“矣”字呢?再看白话说:“大哥请回,兄弟去了;”“大哥多喝一杯,我要走了。”这是相同的句法。比较起来,可得一条通则:“凡虚拟(subjunctive)的将来,白话与古文都用过去的动词,古文用“矣”,白话用“了”。分得更细一点,可得两式:

甲式乙式虽千万人吾往矣。赵将亡矣。

我去了。他要死了。

这种比较的教法功效最大。此外还可用批评法:由教员寻出古文中不合文法的例句,使学生指出错在何处,何以错了。我从前曾举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说“踣”是内动词,不该有“之”字作止词。这种不通的句子古文里极多。前天上海《晶报》上有人举《孟子》“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句,以为“兴”是内动词,不可有“之”字作止词。这个例很可为林先生解嘲!这一类的例,使学生批评,可以增长文法的兴趣,可以免去文法的错误。

次讲作文。

(一)应该多做翻译,翻白话作古文,翻古文作白话文。翻译的用处最大:(1)练习文法的应用。例如讲动词的止词时,可令学生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所不能”,“他什么都不懂”……

等句,使他们懂得止词的位置有种种不同的变法。(2)译长篇可使学生练习有材料的文字。做文最忌没有话说。翻译现成的长篇,先有材料作底子,再讲究怎样说法,便容易了。

(二)若是出题目做的文章,应注意几点:(1)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2)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3)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搜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

(三)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教员应该极力鼓励学生写长信,作有系统的笔记,自由发表意见。这些著作往往比敷衍的课艺高无数倍;往往有许多学生平日不能做一百字的《汉武帝论》,却能做几千字的白话通信。这种事实应该使做教员的人起一点自责的觉悟!

(四)作文的时间不可多,至多二周一次。作文都该拿下堂去做。

(五)改文章时,应该根据文法。合文法的才是通,不合文法的便是不通。每改一句,须指出根据那一条文法通则。例如有学生做了“而方姚卒不之踣”,我圈去“之”字,须说明“之”字何以不通。又如学生做了“客好何?”我改为“客何好?”或“客好何物?”也须说明古文何以不可说“客好何”。

(六)千万不可整篇涂去,由教员重作。如有内容论理上的错误,可由教员批出,但不可代做。

七、结论我这篇“中学国文的教授”,完全是理想的。一个人的理想自然是有限的,但我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学教育家肯给我一个试验的机会,使我这个理想的计划随时得用试验来证明那一部分可行,那一部分不可行,那一部分应该修正。没有试验的主观批评是不能使我心服的。

我演说之后,有许多人议论我的主张,他们都以为我对于中学生的期望太高了。有人说:“若照胡适之的计划,现在高等师范国文部的毕业生还得重进高等小学去读书呢!”这话固然是太过,但我深信我对于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的希望,并不算太高。从国民学校到中学毕业是整整的十一年。十一年的国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

【注释】

[1]作于1920年3月24日,系作者根据演讲稿整理而成,原载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后收入1921年12月亚东图书馆《胡适文存》一集,又收入1992年5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胡适散文》第1集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