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答案
三、问答题
1。疟疾。鲁滨孙用烟叶泡酒的方法,成功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2。在荒岛上,没有食物是第一大难题,鲁滨孙通过打猎、养殖家畜、种植庄稼来解决温饱问题;没有住所,他先是搭了帐篷,后来自己动手建造了房子;最难的是忍受没有人说话的孤独,所以鲁滨孙通过写日记来排遣孤独。
3。鲁滨孙拥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他坚强勇敢,机智善良,哪怕沦落到荒岛,也能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战胜困境,征服自然。
4。略。
[1]叙述、悬念从前的鲁滨孙不顾家人的劝阻非要出海,如今却只想避开海上航行,以免遭遇危险。从里斯本走陆路回到英国,鲁滨孙又将经历哪些冒险故事呢?
[2]环境描写走水路难免遇到风暴等坏天气,不过走陆路也不会一帆风顺的,哪里都有坏天气。此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旅行团将遭遇危险的阴冷气氛。
[3]细节描写作者通过描写星期五害怕大雪的细节,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令人印象深刻。
[4]铺垫从找向导带路,到向导出现后的这一小段情节都属于铺垫。铺垫什么呢?是野兽,还是强盗?
[5]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之一就是渲染气氛。崎岖不平的山路暗示了鲁滨孙等人此行并不会顺利。
[6]叙述、动作描写铺垫许久后,野兽们终于出现了。虽然作者在文字叙述时使用了“忽然”“一瞬间”等词语,但因为前文中有好几处铺垫,所以读者们已经做好了野兽会出现的心理准备。
[7]语言、动作描写星期五在鲁滨孙的教导下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的神枪手,枪法又稳又狠,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令人赞叹。
[8]语言、动作描写可以想象,星期五的笑容是那样灿烂。他想捉住熊,让他的主人高兴。这愿望是如何真挚纯粹,却也有些让人担心,尽管他刚刚一枪击毙了一头狼。
[9]语言描写鲁滨孙一直把星期五带在身边,他是真心爱护他的仆人星期五的,他不想星期五以身犯险,以至于骂他是“笨蛋”。
[10]语言描写虽然熊听不懂“大笨熊”这样的称呼,但星期五提高了音量大声嚷嚷着,如果熊听到声音突然转身冲过来怎么办?星期五的行为让众人和读者都不免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11]语言描写鲁滨孙一边为星期五担心,一边又为大家的安危着急,所以忍不住冲他的仆人嚷嚷。故事的紧张气氛也在不断拉高。
[12]叙述、比喻熊爬树的动作太灵活了,它要是很快就追上星期五,星期五就危险了!
[13]动作描写、拟人星期五手舞足蹈着吸引熊的注意,熊果然上当了,此刻它非常害怕自己跌下树枝。作者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这头熊小心翼翼的笨拙姿态,令人发笑。
[14]语言、动作描写、悬念星期五还在捉弄这头憨憨的熊,他的猎熊计划到底是什么?虽然猎熊故事依旧被作者写得一波三折,但故事已然接近尾声,作者文笔风趣,紧张的气氛有所舒缓。
[15]拟人这头熊很聪明,它渐渐了解了星期五的伎俩,所以拼命抓住树枝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过,星期五的策略显然不是让这头熊跌下树枝这么简单。
[16]动作描写悬念揭晓。星期五最终一枪打死了这头筋疲力尽的熊,动作干净利落。
[17]叙述、神态描写《鲁滨孙漂流记》成书之时正值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时候的欧洲人通过各种手段想要征服大自然,自然也就缺乏环境保护的概念,因此在鲁滨孙等人看来,猎杀一头熊代表的是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值得赞叹。
[18]过渡段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作用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让故事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
[19]铺垫还记得“铺垫”的功能吗?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既然向导已经提示他们要经过危险地带,那么读者也就不会为接下来出现野狼攻击旅行团的情节而感到惊讶了。
[20]悬念虽然鲁滨孙等人和读者都做好了要面对狼群的准备,但是上百头狼该如何应对?气氛突然紧张起来,悬念再起。
[21]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该怎样对付上百只狼呢?关键时刻,鲁滨孙想出了大声呼喊吓退狼群的好办法,带领大家暂时脱困。
[22]心理描写吓走了一群狼,又来了约三百只狼,这可怎么办?关键时刻,依旧是鲁滨孙挺身而出,带领大家脱困。
[23]叙述这句话是在告诉读者,主人公的陆路冒险已经结束。
[24]心理描写本以为走陆路会比水路安全,没想到几次面临生死,以至于鲁滨孙回想起来仍然后怕。
[25]心理描写、伏笔冒险因子深深根植在鲁滨孙的身体里,他仿佛永远也不会放弃冒险。同时,这也是一处暗示鲁滨孙会再次回到荒岛的伏笔。
[26]叙述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鲁滨孙在父母兄弟去世后,细心照顾自己的两个侄子。
[27]前后照应照应前文中鲁滨孙想要回到荒岛的情节。如今的荒岛变成了什么样子?他的那些老朋友和俘虏们还好吗?
[28]叙述鲁滨孙开拓并拥有这个荒岛,但他不像其他资本主义掠夺者一样只知索取,而是为小岛的发展尽心尽力。
[29]叙述鲁滨孙的荒岛冒险故事就此结束了,但是荒岛上人们的生活、鲁滨孙的冒险故事或许并没有结束,它们在作家笛福创造的文学世界里继续认真生活,也在读者的口中不断传递着。出色的故事一定会长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