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近代式的立体的战争,于是连我们的任何一块天空也成了灾祸飞来的处所了。
就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候,一列车的“三等”生灵,虽然并不晓得向何处去才能安顿自己,但也算侥幸的拾着一个逃亡的机会了。
辘辘的轮声,当作了那些为国难而牺牲的烈士们呜咽罢!这呜咽的声音,使我们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们醒觉了。9那为悲愤而流的泪,曾漩溢在我的眼眶里,那为惭怍而流的汗,也津津的把我的衬衣湿透了。
9拟人
作者将车轮声拟作“为国难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呜咽”,将自己为烈士牺牲的哀伤之情借由景物表现了出来。同时,作者也感受到社会的麻木,希望战争的残酷可以唤醒民众的斗争意识。
车向前进着,天渐渐黑暗起来了。偶然望到空间,已经全被乌云盖满了,整个的天,仿佛就要沉落了下来,列车也好像要走进一条深深的隧道里去。10
10融情于景
因为战争的到来,作者的心境也更加忧郁了,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也变得压抑起来。这一段作者将自己的绝望情绪融入行车中所见之景,借景物向读者传达出所思所想,使文章表意婉转深刻,让人读来久久不能平复。
是黑的一片!连天和地也分不出它们的限界了。
是黑的一团!似乎把这一列火车都胶着得不易动弹了。
不久,一道一道的闪光,像代表着一种最可怖的符号在远远的黑暗处发现了,极迅速的,只有一瞬的。这时我的什么意识也没有了,有一个意识,那便是天在迸裂着罢!
接着听见轰轰的声响,是车轮轧着轨道吧?是雷鸣吧?是大地怒吼了罢?
如一条倦惫了巨龙似的,列车终于在天津总站停住了。这时才听见了窗外是一片杀杀的雨声。
因为正在戒严的期间,没有什么上来的客人,也没有什么下去的客人。只有一排一排荷枪的兵士,从站台这边踱到那边,又从那边踱到这边。枪上的刺刀,在车窗上来来往往的闪着一道一道白色的光芒。11
11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能通过时代建筑、场所、陈设和人物的行为习俗等表现社会特征,反映时代背景。这一段刻画了战争状态下军队荷枪实弹、侵略者剑拔弩张的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之紧张,百姓生活之艰难危险。
整个车站是寂静的,杀杀的雨声,仿佛把一切都已经征服了似的。车厢里的每个人,也都像惊骇了过后,抽噎了过后,有的渐渐打着瞌睡了。12
12烘托映衬
雨声衬托得车站更加寂静了,但并不是雨声征服了一切,而是罪恶的战争让整个世界陷入荒凉的恐怖之中,身在其中的百姓也只能在惊吓和绝望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连睡觉都无法安稳。作者不直言战争的残酷,但从环境和人物的反映上无不显示出战争的罪恶一面。
车尽死沉沉的停着不动,雨已经小了。差不多是夜分的时候,连气笛也没有响一下,车开了。
隔了很久很久,车上才有一两个人低低说话了,听不清楚说的什么。现在究竟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谁去提起。
自己也好像睡了,不知怎么听见谁说:
“到了杨柳青了。”
我猛省,我知道我已经离开我的乡土更远了。
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探首窗外,余零的雨星,打着我的热灼灼的脸,望着天,望着地,都是黑茫茫的。
夜是怎么这样的凄凉啊!想到走过去的那些路程,那里的夜,恐怕还更凄凉一些罢?13
13借景抒情
在凄凉的夜色中,作者想到自己离开的地方,因为战争而逃离的作者回望走过的路程,可以想象那些更残酷的景象和更悲惨的经历,由此抒发出自己无限的哀伤之情。
关上车窗,让杨柳青留在雨星子里去了。
旅伴
一个苦力泡了一壶茶,让前让后,让左让右,笑眯眯的,最后才端起杯子来自己喝一口。再喝的时候,仍然是这样的谦让一回。14
14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作者生动刻画了苦力让茶的举动,通过他“笑眯眯”谦让的举动,表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人物特征。人物的性格往往蕴藏在他的一举一动中,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描写。
我不想喝他的茶,我看见他的种色,像已经得到一种慰藉似的了。
一个绅士,一个学生,乃至一个衣服穿得稍稍整齐的人罢,他泡一壶茶,他不让旁人喝,自己也不像要喝的样子,端坐着,表示着他与人无关。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
其实谁也不会去讨他的茶喝,看见了他的神色,仿佛知道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一条深深的沟渠隔着呢。
一个衣服褴褛的乡村女人,敞着怀喂小孩子奶吃。奶是那样的瘪瘦,身体恐怕没有一点点营养;我想那个孩子吸着的一定是他母亲的一点残余的血液,血液也是非常稀薄了的。15
15虚实结合
写乡村女人的**是实,想象她干瘪的身体和稀薄的血液是虚,作者在此处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立体地刻画了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母亲形象,借由她的枯槁反映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