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石油战争 > 第5章 经略中东(第3页)

第5章 经略中东(第3页)

1981年10月6日,埃及举行十月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八周年阅兵式,在阅兵式上萨达特遇刺身亡,但此时埃及的走向也已经完全被锁死。在萨达特遇刺的当天,同样出身军官团的副总统穆巴拉克宣布继任为埃及第四任总统。

由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幅上涨,从那年开始,勃列日涅夫在任时期的苏联已经完全沉醉于石油红利当中。苏联的好日子全部依赖于石油贸易,可恰恰由于失去了对埃及的影响力,未来苏联在同对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这些产油国的博弈中也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这就意味着苏联彻底失去了石油的定价权。那段时期,虽然好日子还在继续,可苏联经济的运行开关已经完全握在了美国人手里。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对苏联而言这原本可能是一个翻盘的机会,但苏联高层再一次让历史重演——和第三次中东战争时期一样,苏联初期的态度非常强硬,可在以色列人动手以后,其态度又迅速软化下来,变得模棱两可;对叙利亚和巴解放组织的支持时有时无[35],完全成了同美国谈判时战术级别的筹码,这导致叙利亚在军事和外交上均处于劣势,苏联在中东的信任危机因此反倒进一步加深。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从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掌控了苏联17年,在这17年当中,苏联高层始终维持着“无为而治”的状态,1973年开始的石油红利使得苏联放弃了一切做出改变的可能性,永远都是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的状态,官僚集团把自己的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一个个的独立王国。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克格勃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成为了新一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上台时,苏联的情况已经开始变得非常不乐观,他在就任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企图以此扭转局面。

除了调整内政外,安德罗波夫在对外战略上也开始了一系列止损行动。首先就是加紧武装叙利亚——苏联必须要守住叙利亚这个最后的战略要点,如果能够守住它,苏联对波斯湾国家就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压力;此外,苏联只有在叙利亚做出表率,才可能重建阿拉伯人对苏联的信任。

在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上,安德罗波夫亲自接见了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安德罗波夫当面许愿,他要纠正勃列日涅夫对中东局势判断的错误。安德罗波夫的承诺很快就得到了兑现,从1982年底开始,苏联的新式武器不断地被援助到叙利亚,其中包括当时最先进的萨姆5型防空导弹——苏联在叙利亚一共建立了100多个这种导弹的发射场;同时,苏联在叙利亚的军事顾问数量猛增;两年之内,苏联向叙利亚提供了2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在叙利亚驻扎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高达7000多人;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叙利亚的地位,苏联还提供了先进的卫星通讯设备,让莫斯科和叙利亚之间始终保持第一时间的联系畅通;此外,在叙利亚的塔尔斯突港还建立了潜艇基地,这样一来苏联的潜艇和军舰在中东地区就有了新的基地。

除此之外,安德罗波夫还给了叙利亚另一个承诺:对两国之间的条约进行一些修改,苏联表示将“保证叙军在叙利亚领土之外的安全”。这个条款是什么意思呢?直白地说就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中东战争中,如果叙利亚再次打出去了,苏联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将直接插手战局,而不会像之前两次那样,在最关键时刻对盟友弃之不顾。

经过安德罗波夫的努力,叙利亚的武器装备水平比在黎巴嫩战争之前大大地提高了。有了这个资本后,1983年的5月,叙利亚在贝卡谷地和戈兰高地先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所传达的压力让以色列处于全国戒备状态。也正是借助叙利亚这种声势,整个中东原来处于摇摆状态的伊拉克、约旦又开始重新判断中东的局势;原本美国人已经布置好的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协议,因为这一变化而宣告搁浅,这样安德罗波夫就把苏联在中东的盘面扳回了一局。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原本苏联人的插手空间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叙利亚的影响,让苏联有了插手巴以问题的空间。当时苏联在阿拉法特和哈马斯两支力量间搞了一次两头下注——相对于阿拉法特组建的法塔赫,苏联更加支持亚辛组建的哈马斯组织,因为这个组织更加激进,而这种激进在当时非常有利于苏联在中东的战略布局。

勃列日涅夫时代,在两伊战争问题上苏联一直保持所谓的“中立态度”——除了向两方出售武器赚钱,在政治层面几乎没有实质性作为。而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等于把伊拉克和伊朗丢给了美国。安德罗波夫时代这个政策也得到了根本性纠正。

最初,苏联把公关的重点放在了伊朗身上,原因还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伊朗占据了伊朗高原的绝大部分,后者是整个中东地区的制高点,可以说谁拿到伊朗高原,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中东的局势走向。巴列维时代的伊朗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巴列维被推翻了,中东地区的格局由此出现了一条裂缝。安德罗波夫时代,苏联的外交最初是向伊朗一方倾斜:虽然当时苏联与伊拉克之间一直有协议,但还是暂时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同时苏联开始向伊朗购买石油,其实这种购买就是给伊朗送钱,苏联想通过这种方式在伊朗建立起新的战略据点。

但霍梅尼对苏联的种种示好反应却比较冷淡,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在沙俄时代,伊朗和俄国一直是宿敌。在伊斯兰革命之后,霍梅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时常称美国是“大撒旦”,苏联是“小撒旦”——霍梅尼并非西方传说的那样是一个“宗教疯子”,在处理美苏关系时他其实非常理智,这种言论在事实上等于向世界释放信号,伊朗将在美苏之间保持等距离外交。在这一前提下,伊朗开始有限度地与苏联接近,到1983年,苏联从伊朗的石油进口达1。54亿美元。

总而言之,在对伊朗的关系上苏联虽然有所进展,但并非一帆风顺。安德罗波夫在初步试探之后,决定依旧把重点放在伊拉克身上。1982年8月底,苏联又重新恢复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当时苏联卖给萨达姆的各种武器装备加在一起,差不多有25亿美元,其中包括最新的萨姆12地对空导弹。到了1984年5月,苏联向伊拉克提供的各项经济援助及贷款超过20亿美元,包括一座功率为90万千瓦的核电站。

在安德罗波夫的努力下,苏联在中东地区总算又重见曙光了,可好景不长,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突然去世——仅仅在任两年,继任的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后者依旧延续着安德罗波夫的路线。然而在不到一年以后,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也去世了。新的继任者则是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联的外交又走上了回头路,而且比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时代都更加激进——开始全面向西方妥协,不但苏联的外交完全按着美国人的节奏走,甚至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施压,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促使自己的盟国也向西方妥协。安德罗波夫时代,苏联在中东的所有努力由此化为乌有。由于中东地区已经不再存在美苏均势,多数中东国家都开始向美国靠拢,区别无非是“有所保留”还是“一边倒”而已。

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无原则的妥协最终直接促成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苏联当时在中东已经属于彻底撒手,美国在中东用兵再无任何顾忌。伊拉克这个有潜力成为“第二个埃及”的国家被彻底打垮了。不仅如此,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得以在科威特、沙特长期驻扎军队,而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二石油的生产已经集中在了这里,这就等于石油的定价权被戈尔巴乔夫白白地送给了美国人。

1991年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在对外战略上依旧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在西方国家试图使俄罗斯“巴尔干化”的时候,俄罗斯却在外交政策上对西方奉行一边倒的政策,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在出访以色列期间,竟然乘坐以色列的飞机在戈兰高地巡视,这个举动引起了叙利亚的极度愤慨。在1993年以前,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扮演的一直就是西方国家的配角,说难听点就是马弁。1992年到1993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访问过莫斯科;原来苏联在中东各国建立的军事设施,在那段时期已经损失殆尽,因为缺乏保养和零部件的补充而失去了它们的价值。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稀里糊涂地当了两年马弁后,叶利钦开始慢慢清醒起来。他意识到无论俄罗斯如何放低身段乃至尊严,西方国家都不可能改变对俄罗斯的态度。只要它还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它还握着大量的资源,只要它还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那么无论是西欧还是美国,都会不遗余力地继续促使它分裂。

想明白这一层后,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再一次着手恢复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在同一时期,中俄关系也开始走上正轨)。俄罗斯官员开始频繁来往于中东各国,他们还邀请以色列总理、“巴解”的阿拉法特访问莫斯科;1994年伊拉克和科威特边境据说再次趋于紧张,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随即前往巴格达进行斡旋,促使伊拉克政府正式承认了科威特主权以及由联合国划定的伊科边界,使局势缓和下来。虽然说这些举动无法挽回大势,但毕竟开始动起来了,关系回暖还是可以期待的。随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问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和阿曼4个国家,修补俄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增加俄在海湾地区的影响。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重新恢复和叙利亚的同盟关系,叶利钦派出特使波苏瓦柳克于1995年2月上旬出访叙利亚,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又重新开始,在沉寂了几年以后,俄罗斯又成了叙利亚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与此同时,伊朗迫于美国压力,也不再过多地纠缠与俄罗斯的历史宿怨,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迅速升温;在美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石油换食品等问题上,俄罗斯总算是非常明智地站在了伊拉克一边。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中东的传统势力范围开始被一点点重新激活。

1996年1月9日,叶利钦任命对外情报局局长普里马科夫接替比科济列夫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相对于前任,这名老克格勃官员更加强调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宣告俄罗斯的外交再也不会跟着西方的节奏走了。

普里马科夫上任一年后,于1997年10月提出了中东和平与安全的十二项原则——俄罗斯由一开始照着美国规则玩,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普里马科夫的十二项原则远比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态度更受中东国家的欢迎,这样一来,俄国在阿拉伯人眼中的形象总算开始重新被找补回来了。

2000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就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这位总统的中东政策同样透着一股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俄罗斯进一步强化和中东国家的双边合作,特别是在经贸和军事上[37];此外,普京完全不理会美国人的反对,开始向伊朗输出核技术,并且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在目标上已经变得更加具像化,苏联时代所追求的截断中东和非洲以及南下印度洋这个大战略,俄罗斯已经很少再提了。普京对于中东最大的诉求,其实是借助地缘来影响石油。

中东地区、里海沿岸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这三块产油带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分别占全世界储量的65%和73%。如果俄罗斯能够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里海沿岸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话,那么就可以部分取得国际石油贸易的定价权。

20世纪80年代,苏联遭受严重的内部动乱最终导致解体,经济上的诱因就是油价,正是由于前苏联没有掌握石油的定价权,才使其在经济、外交,乃至国策制定上处处被动;在近期的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真正遭遇到的外部困难并不是什么经济制裁和外交压力,同样还是由美国和沙特所操控的油价大跌。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扩大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进而获得石油定价的主导权,至少是一部分主导权,将是俄罗斯一个长期的战略。

为了这个战略,俄罗斯现在可以插手的地方无非有二:一是伊朗,另一个就是叙利亚;伊朗由于历史积怨的关系,现在与俄罗斯合作虽然比较密切,但毕竟根基不牢,所以真正能让俄国的手牢牢抓在中东地区的,就只有叙利亚。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普京会如某些评论家预测的那样,拿叙利亚跟西方做短期交易——如果叙利亚这一次再从俄罗斯手里丢掉的话,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将完全沦落到靠天吃饭的状态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