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围观考古现场 > 第9章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第1页)

第9章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第1页)

第9章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佛教,这个诞生于印度的宗教,在发源地日渐式微。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佛教跌跌撞撞地发展,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闻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比如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这一章我们就以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为例,聊一聊关于佛教的故事。

●青州的历史地位

在聊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之前,我们得花一点时间,聊一聊青州这个地方。青州属于山东省潍坊市,现在看来是个普普通通的县级市,但在古代,青州的名头可是响当当的,它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是大名鼎鼎的“九州”之一。

在历史上,青州地区佛教的兴盛主要因为两件事情,而且都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动**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天下群雄纷争,各路豪强势力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乱世之下,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热,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面。所以在这段时间,佛教在中国发展得异常兴盛。

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在山东境内建立了南燕国,就定都于此(那个时候青州被称为益都)。南北朝时期有很多皇帝都崇佛,慕容德也不例外,他十分看重僧人郎公,并对他“假号东齐王,给二县租税”。一个僧人被封为王,并且还有自己的封地租税,这样的待遇,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样的一种行为,对于郎公在南燕的弘法活动,无疑是莫大的支持。青州境内的佛教传统由此兴起。

东晋义熙六年(410)的时候,刘裕北上灭了南燕国,从此青州就归了东晋管辖,成了南朝的势力范围。刘裕的大名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我们小时候一定都背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有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指的就是刘裕。412年,到印度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大师自师子国(现在的斯里兰卡)经海路归来,最终在青州长广郡的牢山(现在的山东崂山)上岸。当时青州的太守李嶷崇信佛法,他留法显在青州居住了一年多,期间译注了大量梵文经卷。

这法显可是个了不起的僧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去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比玄奘早了约200多年时间。前后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带回了大量佛学经典,自此以后,我们的僧人才有了可以学习的佛教约束和教义条律。所以在青州居住的那一年,法显肯定带动了当地佛教事业的大发展,自此之后,青州及附近地区的佛教寺院纷纷兴建。不仅修造了云门山、驼山等石窟,还修建了宁福寺、广化寺等著名寺庙。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青州及其附近的博兴、广饶等地陆陆续续出土了近千件石佛造像和百余件金铜佛造像,这些造像造像精美,线条流畅,艺术特征鲜明,被誉为“青州风格”。我们可以随便举几个考古发掘的例子:

1976年,在山东博兴县的龙华寺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佛造像;1981年,青州迟家庄兴国寺遗址采集到了一批残缺的佛造像,主要是北魏晚期、东魏和北齐时期的作品;1988年,诸城市发现了一批北朝的残缺造像约200件,石质主要是汉白玉和石灰岩,制作精美,神态变化多端……

而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无疑是整个青州地区,乃至全国的佛教考古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围观考古现场:龙兴寺佛教窖藏

1996年,青州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需要扩建一个有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选中的地方恰巧是历史上记载的龙兴寺故地。这龙兴寺在青州的历史上,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寺院。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北齐的时候被称为“南阳寺”,是当时的“正东甲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龙兴寺”,到了明代初年被废,前后存世约800年。

关键的是,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明确记载了龙兴寺的位置。例如《益都县图志》中记载:“龙兴寺,位于府城西北隅。”北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也记载了一条十分可贵的资料:

皇祐中(1049—1054年),范文正公镇青,龙兴寺僧舍西南洋溪侧有醴泉涌出,公构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目之曰范公泉……

这段文献有什么意义呢?在现在的青州城西门城墙下,恰巧有一条河,名字叫洋溪,而在洋溪的边上又恰恰是著名的范公亭。这两个地点都与文献所描述的一致,所以很可能,龙兴寺遗址就在青州城西门附近。而这,刚好就是师范学校扩建的地点。

所以一开始,青州博物馆的专家们就注意到了这个工地。没准还真的有可能,不一小心就挖出个龙兴寺呢?

10月5日的早晨,青州博物馆的王庆华馆长一早起来,同往常一样在操场工地上散步,看看地上有没有新的发现。走到工地西北角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推土机翻出的泥土土色与别处的不同,稍加观察之后,他判断这些泥土就是考古中常见的五花土。五花土,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也介绍过,其实就是墓葬或者窖穴回填后的泥土。正常情况下的生土层,不同时代的土质土色都会有所不同,而古人在深挖墓葬或窖穴的时候,往往会往下挖掉不同颜色的土层,最后回填时,已挖出的各层泥土互相叠压、混杂,形成了与周围土壤颜色不同的五花土。由于五花土的土色和土质与周边的生土不同,所以非常容易区分出来。

经过分析,这些五花土都是从一个圆坑中散布出来的。基于职业的敏感性,王庆华首先想到的,这会不会是个盗洞?

这可是个很明显的信号,预示着这里很可能有考古遗址。于是王庆华立即申请进行了考古试掘。一伙人折腾了一上午,往地下试掘了大约3米深,正当大家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突然有个眼尖的人喊了一声:“有佛像!”

有佛像,很可能代表着这里存在着寺院遗址。看来专家们的直觉没有错。

不过专家们倒是算错了一点,就是这个圆坑压根不是什么盗洞,而是一处废井。当年有村民曾在这里打井,不断地挖出佛造像的碎块,而且越往下挖就越多,他们觉得太费劲了,就干脆转移到了其他地方,留下了这个井坑。后来这个井坑被回填,就被“伪造”成了盗洞的样子。青州博物馆的人比较幸运,村民们只往下挖了2米多深,而他们挖了3米多深,终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造像。

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发现这是一处专门埋葬佛造像的窖藏遗址,所以就将这次发掘项目定名为“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最终这里出土了各类造像400多尊,有带背屏的、有贴金彩绘的,甚至还有罕见的法界人中像。这批造像的年代,有纪年的最早是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最晚的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历经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时间跨度长达500余年。总而言之,令人叹为观止。后来,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还被评为了“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窖藏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读者会有疑问,这个所谓的“窖藏”,到底是什么呢?在大部分读者的脑海中,考古人的工作日程就是在不停地挖墓葬。但其实考古学家的发掘对象远不止墓葬这一种形式,用专业术语来说,考古的发掘对象是“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只要是埋在地下的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东西,考古学都可以研究。

窖藏就是其中一种遗迹,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储藏东西的地窖。过去北方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菜窖,用来冬天储存蔬菜。而考古学意义上的窖藏,一般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遗物废弃方式。有的窖藏是因为战乱、局势动**等原因,临时把一批遗物集中地埋在地下,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取出了;而有的窖藏是因为举行了某种祭祀或者礼仪活动而集中留下了一批遗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