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广修佛寺,大办法事,在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钜万”,还曾在宫中安置佛舍利三颗,用于供养。史料中还记载,李太后因为自己出身卑微,便假托自己梦见了九莲菩萨授予经书,证明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以此来改变出身带给自己及儿子万历皇帝不利的影响。
受母亲的影响,万历皇帝也很推崇佛学,他曾经在敕谕中说:“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又要求寺内僧众,“尔寺务须庄严持咏,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
仅凭文献记载,说服力似乎不够。我们来看看定陵地宫里出土的文物。在地宫里,在万历皇帝的棺内,出土了一件“红八宝纹暗花缎缂丝盘龙佛字方补交领夹龙袍”,其前后胸方补内为正面龙戏珠,龙首顶部缂一金“佛”字。孝靖皇后尸体最上层覆盖的是一床“经被”,上面有朱书经文,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还是能够隐约看出“南无阿弥陀佛”“华严”等字样。
除此之外,地宫出土了六串念珠,其中三串出自孝端皇后棺内头部北侧的漆盒中,另外三串则干脆放在了万历皇帝的遗体左手处,其中一串更是被万历握在了左手上。死后都要将念珠紧握在手中,万历对佛教的崇信,不言自明。
而巧合的是,“侧卧”在佛教拥有十分尊崇的地位。《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祖在涅槃时,采用的是一种向右侧的卧姿,称为“狮子卧”。现在我国各地佛教古迹中的佛祖涅槃像,比如重庆大足石刻的卧佛,就是采用的这一形象。
万历皇帝贵为天子,又自认为是转世菩萨所生之子,去世时特意采用和佛祖涅槃时一致的姿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衮服与十二章纹饰
定陵中出土了不少珍贵的文物,而在我看来,最珍贵的当属万历皇帝和皇后身上穿的、棺里随葬的各类服饰了。为什么呢?服饰,体现的正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思想以及礼制。
在古代社会,服饰是与社会等级相关联的,从一个人所穿的衣服,就能看出他的身份和地位。我国历代的史籍,像《后汉书》《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都专门设有《舆服志》一章,来记载本朝服饰的形制、纹样和用途。所以定陵出土的各种类型的服饰,就特别有意义,它们可是代表了当时最高统治阶级的礼制和审美。
这其中,等级最高的服饰叫做“衮服”。“衮”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常用,古人的解释是:“衮与卷古同声。卷者,曲也,象龙曲形曰卷龙,画龙作服曰龙卷,加衮之服曰衮衣。”这么看来,衮服就是衣服上有龙的服饰。
除了龙,衮服上还有其他的纹饰,统称为“十二章纹饰”,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可别小看了这十二章纹饰,从西周时期,它们就已经出现,并且形成定制,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了。每一个纹饰,都有着深刻的内涵。首先,前三章,“日、月、星辰”,表示的是“照临”,如三光之耀,有“普照天下”的寓意;“山”,形象高大,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君主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华虫”,古人解释为“雉”的一种,表明帝王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古代青铜酒器的一种,用来祭祀;“藻”,指的是深水中的水草,象征洁净;“火”,表示光明;“粉米”,洁白的米粒,取其滋养,有济养之德;“黼”的读音与“斧”一样,所以它的形象也是斧形的,象征着权威;“黻”,读音同“服”,是一个两弓相背的半青半黑的花纹,寓意着明辨是非。总之,每一个纹饰都有很吉祥的寓意。
十二章纹饰影响深远,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观念。我举个例子,鲁迅先生曾经在北洋政府当过一阵子公务员。当时,他和好朋友钱稻孙、许寿裳完成了袁世凯总统府交办的一项大事——为北洋政府设计国徽。国徽的核心设计思路,就是这十二章纹饰。鲁迅在设计说明中写道:“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他正是借用了十二章纹饰中蕴含的美德,来寄托自己对中国的美好祝福。
根据文献的记载,衮服的形制是“上衣下裳”。《明会典》中说:“洪武十六年定:衮,玄衣黄裳,十二章。”玄衣黄裳,这是有讲究的,玄黄代表的是乾坤,也就是天地。天在未明之时为玄色,上衣代表的是“天”,所以用玄色;地为黄色,下裳代表的是“地”,所以用黄色。这套形制,在明代的官方典籍中都有记载。
但是定陵出土的文物,却展示了“衮服”的不见史料的另一面。在定陵中,我们一共出土了5件袍式的衮服。它们同样饰有十二章纹饰,但却一改“上衣下裳”的形制,而是上下为一个整体,全身由两袖、前片(包括大小襟)、后片组成。迄今为止,这种类型的袍式衮服,还未在历史文献中发现过。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质疑,凭什么认定它一定是“衮服”呢?在出土这几件衮服的相同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墨书标签。上面残存的字迹依稀可以识别:“万历四十五年……衮服……”“万历四十五年,衮服一套收”。两者相结合,这些衣服是“衮服”无疑了。
于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有学者研究认为,万历时期,明朝的统治力达到了顶峰,整个社会从明朝初年的动乱已经变得稳定,“皇权至上”的礼制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而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服饰,作为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物件之一,它的世俗化功能开始显现。对于皇帝来说,袍式的常服穿起来显然更加方便、自由。为了既方便,又不失去服饰的政治意义,将衮服特有的十二章装饰在袍式常服上,组合成一种简化了的衮服,便应运而生了。
●“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规矩
定陵的发掘,解决了很多历史问题,但是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是考古学家们始料未及的……
考古学界有一个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里我们再补充一点,事实上,不仅是帝王陵,连普通的古代墓葬,考古工作者们都很少去主动发掘。现在,考古工作者做得比较多的,是配合一些城市基建工程所进行的被动性发掘,尤其是那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往下一挖,很有可能碰到古代墓葬,这个时候就需要考古队去“救火”了。
“不主动发掘帝陵”这个文物保护理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历了发掘定陵的惨痛教训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当时,定陵的发掘过程中,在发现帝后的棺椁之前,一切流程都是按照标准的考古学规范进行的,发掘过程也有很多收获,解决了很多历史疑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万历皇帝生前最喜欢的女人,其实并不是两位皇后,而是郑贵妃。在他弥留之际,希望永远与郑贵妃在一起,于是遗命封郑氏为皇后,死后葬于定陵玄宫。可是,三百年后定陵玄宫开启,并没有郑贵妃的影子,陪伴在万历皇帝身边的,分别是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
不过,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万历皇帝生前就已经对他的臣子失去了威慑力,那么在死后,这种威慑力就更加**然无存了。当时朝中的大臣们都排挤郑贵妃,所以不履行这一愿望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不是很先进,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发掘之后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首当其冲的是出土的丝织品。对于丝织品的保护,当时的考古队员都没有经验。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背后衬用韧性大的纸张,方便卷舒;还有人建议,在浆糊内加入防腐剂,方便长久保存。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托裱工作进行得很粗糙,一些不当手法也加速了丝织品的腐化。
同样遭受悲惨命运的,还有帝后的三具棺椁。现在大家去定陵地宫参观,去玄宫的后殿,你会看到那里摆着三口巨大的棺椁,但这却不是金丝楠木制作的,而是用白灰和水泥制成的复制品。那么,真正的棺椁去了哪里呢?居然是被当时的工作人员扔到了城外的山沟里头。1959年9月30日,当时正逢定陵博物馆开馆,时任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嫌地宫脏乱,要求工作人员将棺椁全部扔了出去。一个星期后,定陵棺木被扔的消息传到了夏鼐耳中,这位考古学大师气得全身发抖,马上打电话让博物馆重新捡回棺木加以保护。可是,空**的山谷里早已不见了棺木的踪影。
定陵的发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场悲剧。正因为有了它的前车之鉴,整个考古学界才决定,不主动去发掘帝王陵墓,就让这些人类的伟大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