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案:宪宗尝有经略河湟之计图,据上引史籍可知,而杜牧樊川集贰河湟七律所谓: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者,亦可参证也。又李绛谏宪宗聚财,而宪宗以收复河湟为言事,通鉴以之系于元和五年之末者,盖以其无确定年月可稽,而次年即元和六年二月李绛拜户部侍郎出翰林院,(见重修承旨学士院壁记题名,旧唐书壹肆宪宗纪及通鉴贰叁捌唐纪宪宗纪元和六年二月宦官恶李绛在翰林条。)故书之于元和五年十二月己丑以绛为中书舍人学士如故之后耳,非谓其事即在元和五年之末也。然则乐天于元和四年作此诗时,亦即其在翰林时,非独习闻当日边将骄奢养寇之情事,且亦深知宪宗俭约聚财之苦心,是以其诗中:
天子每思常痛惜。
之句,不仅指德宗,疑兼谓宪宗。而取以与:
将军欲说合慙羞。
为映对,尤为旨微语悲,词赅意切。故知乐天诗篇感愤之所在,较之微之仅追赋其少时以草野之身,居西陲之境所闻知者,固又有不同也。今之读白诗,而不读唐史者,其瞭解之程度,殊不能无疑,即此可见矣。遂于拙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已详者,特为钩索沉隐而证释之如此。
元诗首节敍安史乱前西北之殷富诸句,通鉴贰壹陆唐纪玄宗纪天宝十二载八月条,(参太平广记肆叁陆白骆驼条。)云: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胡注云:西尽唐境万二千里,并西域内属诸国言之。)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开天传信记略云: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寅恪案,司马温公通鉴作安远门,甚是。盖肃宗恶安禄山,故改安为开。郑綮之书敍玄宗时事,自不应从后所改名也。于此足征通鉴之精密。)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寅恪案:微之所描写者,盖得之于边陲之遗文,殊为实录,并非诗人夸大之词也。
戏有五常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通典壹肆陆乐典坐立部伎条(参新唐书贰玖音乐志。)云: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衣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寅恪案,原注略云,立部伎有八部,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
大唐传载(参唐语林伍补遗。)云:
王维为太常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
南部新书乙云:
五方师子本领出太常。靖恭崔尚书邠为乐卿,左军并教坊曾移牒索此戏,称云备行从,崔公判回牒不与。
寅恪案:通典所载,师子戏与乐天诗所描写者,尤相类似也。
白诗敍吐蕃侵略,安西阻绝事,元和郡县图志肆拾陇右道凉州条(参旧唐书壹玖陆上吐蕃传上新唐书贰壹陆上吐蕃传上通鉴贰贰叁唐纪代宗纪广德二年十月条。)云:
广德二年(西历七六四年)陷于西蕃。
甘州条云:
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西历七六六年。)陷于西蕃。
肃州条云:
大历元年(西历七六六年)陷于西蕃。
沙州条云:
建中二年(西历七八一年)陷于西蕃。
瓜州条云:
大历十一年(西历七七六年)陷于西蕃。
西州条(参旧唐书壹叁德宗纪下贞元六年末。)云:
贞元七年(西历七九一年)没于西蕃。
寅恪案:凉州陷蕃,安西路绝,西胡之来中国者,不能归国,必有流落散处于边镇者,故当地时人取以为戏,此后边将遂徇俗用为享宾客犒士卒之资也。
又取乐天此篇「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与骠国乐「时有击壤老农夫,暗测君心闲独语」及秦中吟买花「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相较,其笔法正复相同,此为乐天最擅长者。因释证此篇竟,并附论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