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天元”推荐阅读《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齐云深快步穿过青石道,耳边还回响着那声急促的传唤。他刚从藏书阁出来,心神还在“三波一圆”的标记上打转,可现在顾不上了。
明伦堂前站着几个学生,见他来了,纷纷让开。夫子站在堂内高台之上,脸色比平日沉了几分。
“你来了。”夫子开口,“清河县急报,连月干旱后突降暴雨,河道淤塞,堤坝己有溃口之险。地方拟征万民挑淤,工期三个月,耗粮五万石。你说这事该怎么办?”
没人答话。
堂下学子面面相觑。有人低头翻书,有人假装咳嗽。这题太重,答不好就是妄议朝政。
齐云深站定,看了眼身旁的李慕白。李慕白正用扇子轻轻敲着手心,眼神却亮了起来。
“若不全疏河道呢?”齐云深低声说。
李慕白立刻接话:“支渠分流,暗坝蓄势。水来得猛,咱们就让它走慢点。”
夫子皱眉:“此法何出?《禹贡》有载否?”
“没有。”齐云深上前一步,“但我在古籍中见过类似记载——治水不在堵,在导。与其挖整条河,不如在关键段设缓坡导槽,再开几条支流泄洪。这样用工省一半,还能以工代赈,百姓也能得些口粮。”
堂下有人冷笑:“纸上谈兵罢了。河工之事岂是书生能插手的?”
李慕白摇着扇子走出来:“我老家那边就有老匠人说过,‘水怕首冲,喜绕山走’。这不是我说的,是吴地传了几代的口诀。”
他又展开袖中一张草图,铺在案上:“你看,主河中间淤积最重,咱们不硬挖,而是从上游引一支渠,把水先分走一部分。等主河道水位降了,再集中人力清淤。两边同时动工,效率翻倍。”
夫子盯着图纸看了很久。
“你二人……当真觉得可行?”
“可以试。”齐云深说,“先做小段模型验证。若有效果,再报工部备案也不迟。”
“荒唐!”一名学子站起来,“你们这是要拿百姓性命做试验?”
“不是试验。”李慕白指着图上一处,“这一带地势低洼,本来就是天然泄洪区。我们只是顺势而为,不是凭空造渠。”
齐云深补充:“而且材料可以用竹笼填石,外面覆土夯实。成本低,工期短,乡间都有现成工匠会做。”
夫子沉默片刻,忽然问:“你们可愿立保状?若方案失败,自行承担后果?”
“可以。”齐云深答得干脆。
李慕白也点头:“只要书院允许我们调阅近十年的水文记录和地形图。”
“好。”夫子终于松口,“准你们共拟一策,半月之内交上来。若条理清晰、有据可依,我亲自荐与工部河防司参酌。”
堂下顿时嗡嗡作响。
有人不信,有人好奇,也有人悄悄记下两人说的话。
齐云深没再多言,只对李慕白点了点头。两人并肩走出明伦堂,阳光照在台阶上,映出两道并行的影子。
“你刚才说得挺顺。”齐云深边走边说,“看来早有准备。”
“哪能没准备。”李慕白收起扇子,“我爹每年都要修一次堤,我都跟着看。只是以前没人问我。”
“这次是个机会。”齐云深放慢脚步,“既能立信于学,又能顺理成章查地方实情。裴阙的人盯着科举,未必防得住水利。”
“你是说……借治水查贪?”李慕白笑了,“高啊。”
“不急。”齐云深压低声音,“先让他们看到好处。等方案被采纳,我们就能名正言顺去实地勘测。到时候,账册上的数字对不对,一眼就能看出来。”
李慕白点头:“我这儿有些私藏的江南水道图,虽然旧了些,但比官府发的详细多了。”
“正好。”齐云深说,“你整理图纸,我去查历年汛情记录。若有异常征调或粮饷拨付,都是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