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启蒙时已经是十二岁了,但他天赋异禀,在先生的照顾下,终于吃透了四书五经。
他得意地问先生:“能中秀才吗?”
先生点头:“定然可以。”
“那举人呢?”
“不行!”先生摇头叹息:“考举人就不需要八股文了,还在学另一套东西。”
“到时候我就教不了你了!”
黄启山脑海中回**着先生那无奈,但又欣慰的笑容:
“对我来说是劫难,但对于你来说却是好处。”
“秀才之前的关卡过去后,那些士绅们就无法垄断科考秘诀了……”
深夜,他灭了灯。
临睡之前,他想了很多,最想的莫过于不需要马就能跑的火车,吃着煤炭就能把人带去千里之外,听着就不像人世间的事。
但这确实是真的,他阿布也是承认的。
必须离开察哈尔,这里对他来说就像是那口井,他就是那井底之蛙。
过了两日,县试开始了。
天还没亮,打更人就已经敲起来,提醒这些学子们参加县试。
客栈里的小二更是生怕耽误了,在每一个学子的房间敲打着。
热腾腾的糕点,早就被客栈老板安排好,直接可塞入口中吃去,不烫不冷,正合适。
抵达县衙时,已经陆陆续续排起长队,不下两三百人,黄启山轻舒了口气。
许多蒙古贵族的车架在外停靠,格外的显眼,显然其子弟不少。
不知为何,他能轻易的辨别那些蒙古人和汉人。
即使同样穿着长袍,同样背着书箱,但气质却截然不同。
或许是那特殊的羊膻味吧。
童子试没有前明时期需要五人具保的规矩,只要在县衙开具证明,身份号牌没错,就能报名参加。
自然而然,这就断了许多秀才们的财路。
“乙字十二号!”
唱号后,黄启山直接寻觅坐下。
知县大老爷的位置在正上方,对底下的动作一目了然。
他的位置处于正中间。
“我一定要争口气,出个蒙古秀才,蒙古举人,蒙古进士——”